正月十五的作文 南充蛴蟆节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相关活动停办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5-16 阅读(17)

封面新闻记者 王仁红

农历辛丑年正月十四(公元2021年2月25日)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河流域(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人民的一个重要节日以及南南县部分乡镇)的城市——“蛴螬节”。 因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需要,相关活动已暂停。 去年农历正月十四(2020年2月7日),蛴螬节的民俗活动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取消。

2021年2月19日,南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濮杰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除2020年、2021年外,每年的正月初十四晚上,蛴螬节首次亮相。农历三月,蛴螬节依然独具特色。 在地域风情和浓厚乡土感情的前提下,它从传统的祈福消灾转变为现代民间节日,从地域性的吉祥节日转变为城乡另类的狂欢活动。 是南充民俗文化的“土特产”。 “疫情终会过去,蛴螬节这个深深植根于川北的民间节日一定会回归。”

游行中携带幼虫模型。图形数据网络

起源

祈福消灾保平安

溥杰说,“格里夫”的标准读音是“气”(声调二声)“马”(声调二声)。 在西充河流域的乡村方言中,“格里夫”读作“客”(语调第二声)“玛”(语调第一声)或“切”(语调第二声)“玛”(语调第一声)。 “Grub”是青蛙的意思,“Grub Festival”就是“青蛙节”。

溥杰,南充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从事蛴螬节民俗文化研究近20年。 退休后,他担任南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身心致力于格鲁节民间文化的研究。 “南充蛴螬节至少有360年的历史。”濮杰说。

至于蛴螬节的由来,溥杰说,相传明末清初,南充西充河流域战乱不断。 鼠疫流行,特别是咳嗽的儿童,村民们都很恐慌。 有一天,一位道士来了,给当地百姓出谋划策,说这是祸害人间的“鷊瘟”,必须将“鷊瘟”驱走,瘟疫才能离开。 。

这天正值正月十四,当晚村民们举行“咕噜瘟”活动,祈福消灾、平安平安。 大概是由于气温升高,春花盛开,再加上中医治疗,当地的瘟疫消失了,咳嗽的孩子也痊愈了。 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西冲河流域都会举行一场驱除“蛴螬瘟疫”的活动,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广受山区群众喜爱的地方节日。西冲河流域——蛴螬节。

盛况空前。图文资料网

因适逢农历正月十四,所以蛴螬节也有一个名字:“十四节”。

如今,幼虫节以顺庆区公兴镇、三会镇、嘉陵区稷山乡最为热闹。 毗邻南充的遂宁市蓬溪、射洪等地的一些乡镇、村庄也有“蛴螬节”的民俗活动。

盛况

像一条火龙游河如灯

溥杰介绍,幼虫节活动主要有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制作并送走“格勒灯”。 家家户户都提前制作了自己的“灯笼”。 掷弹兵节前几天,当地人开始制作幼虫灯笼。 人们在家里砍下一根大约小孩身高的幼竹,选一段或几段,从中间折断,用竹子围成一个圈,把折断的竹条撑起来,形成竹子。竹灯笼的骨架。 已经设置好了。 然后在灯笼底部的竹筒里填满煤油或泥土,插上几根灯芯或蜡烛,外面贴上一圈白纸或红纸,留一个小门洞供照明,还有一个装满祈祷和祝福的虫子。 。 灯就做好了。

提着灯笼走夜路

有的村民还制作了可供多人搬运的大型幼虫模型。

正月十四晚上,天色渐暗,蛴螬节的民俗活动就开始了。 村民们提着幼虫灯笼或大幼虫模型,敲着锣鼓,在山间游行,边走边唱着山歌:“幼虫,幼虫婆婆,我送幼虫过河……” “……”一般来说,晚上7点到9点,蛆虫节达到高潮,当地人举着“蛆灯笼”绵延数公里,犹如火龙游动,灯笼成河,蔚为壮观。人们把蛴螬灯笼带到河边,插在土里,象征驱除“蛴螬瘟疫”。

制作一盏小灯

第二项是祭拜龙神,祈求龙神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三项是小孩摇动嫩竹祈求成长。 送童灯前或送童灯后,孩子们都会在家中捧着嫩竹摇动,口中念叨:“十四夜,摇动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 “第十四天晚上,摇动幼竹,幼竹就会长大,我也会长大,我会和幼竹一起成长。”

改变

从“上帝的祭祀”到“人类的狂欢”

溥杰介绍,经过300多年的时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蛴螬节在传承民俗的同时,完成了从农村“祭神”到“人民狂欢”的转变。在城市和农村地区。 城乡居民在为百姓祈福的同时追求健康,在文化旅游中享受愉悦。

孩子摇动嫩竹。图文资料网

“现在掷弹兵节已经和春节、元宵节融为一体了。” 濮杰说,从时间点看,鸊鷉节正值春节和元宵节中间,产品展览、文艺演出、与老乡交谈等活动恰逢其时。 依靠这三个节日的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和元宵节在南充西河流域被赋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2011年,蛴螬节被列为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南充民间作家艺术家协会的专家正在收集整理有关蛴螬节的资料,以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是往年的数据图片和视频)

标签:  民俗 正月 南充 流域 语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