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采访的好坏,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4-26 阅读(33)

人物访谈属于叙事写作的范畴,是一种类似于短篇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 下面,《Study La》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些人物采访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人物访谈自我介绍笔记摘录

独家采访是记者向新闻人物询问专门问题的一种方式。 这是对相关人员进行的有目的的采访。 它是一种主要通过记者与民众的对话获取直接信息,并穿插背景信息的特殊传播方式。 比普通报告更详细、更生动。 专访中缺一不可的有两个因素:受访者和记者。 专访的特点就在于一个“专”字,重点在于采访。 对人物的独家采访不仅强调其新闻性和政治性,还强调其可读性。 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个人访谈更具可读性和友好性。 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人物访谈很难写,因为人们对人物访谈的要求和关注度很高。 写人物访谈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平淡无奇,写出特色鲜明的人物。 如果读者读完后能够记住这个人物,并将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人物访谈。 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 记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最重要的方式。 如果选得好、细心,就会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理解,就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鲜明特征,进而更加提炼主题。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 ,热爱阅读,认为它可信、平易近人、易于学习。 如果面试失败了,无论你多么小心地进行,你都写不好。 无论采访的好坏,记者的提问技巧尤为重要。 正确而准确地提出问题可以帮助打开受访者的谈话框。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提问往往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问题太大、太短,让受访者不知如何回答。 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仍然喜欢使用“你觉得怎么样”等“老问题”。 其次,记者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无法提出简明扼要的问题。 提问会让受访者失去重点。 有的记者简单地改写问题,没有表达出问题的意思。 他们往往擅长写作,但不擅长演讲。 他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偏见:认为注重口才只是一种自命不凡,并不务实。 笔者经常看到记者提问,说了很多话却没有切入主题。 比如询问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是否打算资助农村教育。 毕竟,不仅被采访者一头雾水,就连记者自己也听不懂。 第三,记者采访态度不端正,知识有限。 有的记者提问时胡言乱语,听不懂对方的回答,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反感,与记者产生距离。 这些都无形中影响了受访者的谈话兴趣。

受访者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1、主观上配合采访,但总是因紧张或激动而无法言语。 基层农牧民和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2、消极应对面试。 尽管他张了嘴,但总是偏离主题,或者有意识地回避记者的某些敏感问题。 三是被采访者把记者引开,被采访者继续随意说话。 记者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 面试需要很多时间。 看来他记住了很多,但是用到的却不多。 既费时又费力。 。

针对上述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讨论。

1.提前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的问题。 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并提前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有些题可以当场出题,但关键题一定要准备好。 通过在采访前明确主题,记者可以确保采访有的放矢,减少时间的浪费。 记者提几个问题一定要开门见山,提前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仗。 一些口才不是很好的记者就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面对战斗可以充满信心,不惊慌。 其次,你还可以提前练习提问。 几个问题其实就是面试的提纲和思路。 它有助于记者控制局势并引导采访者进入主题。 作者在采访一位女强人时,她见多识广,表达欲望强烈。 她说了很多,但总是跑题。 使用了作者提前设计的几个问题。 每当她偏离主题时,就会有人反问她一个问题。

2. 用专业术语提问。 专家一伸手就知道他们在不在。 当记者开口询问时,被采访者就能看出你是否了解他,以及你对他的工作了解多少。 记者用通俗的语言提问时,很难得到受访者的认可,无法深入交谈。 记者也很难探究受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动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探寻他们的灵魂。 最容易找到的共同语言是受访者的行业主题。 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害羞、胆怯、难以言语的受访者非常有效。 记者可以问他一些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 最简单的方法是与农民讨论他给农作物施用的肥料; 与牧民谈论他生了多少冬羔羊; 并与驾驶员谈论汽车的型号和性能。 当然,你不能假装懂,也不能假装专家。 例如,记者采访典型的下岗再就业工人时,采访对象就是那些生产针织品的工人。 笔者之前长期采访过纺织行业,对针织有很好的了解。 采访中,他随口说出了氨纶、细线针、圆织机等专业词汇,让受访者大吃一惊。 她认为自己的行业受到重视,无形中缩短了心理距离。 这次采访持续了8个小时。 受访者把想说的和不想说的都说了。 他对情况的掌握详细而完整,书面交流真实且富有感染力。

3、问一些轻松的话题,安抚受访者的情绪。 对于一些因兴奋或紧张而无法很快进入情绪的受访者,为了平复情绪,记者可以先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轻松话题。 通过轻松的话题让对方放松下来,尽快缩短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笔者在采访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有一次我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的妻子。 警察的妻子无法平静,于是作者询问了他们女儿的情况,从她的年龄到她对父亲去世的说法和想法。 随后就引出了采访的主线。 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方(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不喜欢采访且紧张而无法进行采访。 作者问了他一些熟悉的问题,比如古典吉他和民谣吉他的区别,让他放松下来。

4、对于回避面谈的人,提出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面谈。 俗话说,采访胜于诗。 丰富的知识在面试中确实很有帮助。 当笔者采访该国一位决心改革的高级法院院长时,院长担心自己宣传自己会产生负面影响。 笔者事先知道受访者对古文有很深的造诣,对法家思想和军事有广泛的研究,于是向他询问了韩非子、荀子、商鞅的情况,并《吕氏春秋》评论了商鞅的观点说“不会因轻罪判重罪”,自然而然地谈到了他所进行的改革。 采访继续进行,受访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原本限制为半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到了五个小时。

5、提问时要考虑双方的情况,提出观众想知道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他人之前应该仔细思考。 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想一想读者想了解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对他的哪些方面感兴趣。 只有心里有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 同样,你也要考虑受访者的角度:他想告诉读者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历和闪光点可以启发读者。 只有双方都思考过,记者的问题才会引起双方的兴趣。 还要注意保护受访者的隐私,不要提出与话题无关的粗俗、好奇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应真诚、客观、不带个人色彩。 不要提出提示性问题,以避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答案。 以探索和讨论的方式提出问题,而不是以严厉或评判的语气。 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有直接提问、反问、引导、挑衅等。 记者在对待采访对象时,要时刻记住,贫贱不可欺,富不宜阿谀奉承。 提问的语气要平静,言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语气。

7、问题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易于听懂。 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使用诸如how、what、how等词语,给对方广阔的回答空间。 不要像法官一样问:“是或不是。” 问题要具体,大问题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 比如问农民:“你知道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吗?” 可以分为:“你周围的人有没有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 “买了怎么办?去哪里找?找谁?”

8、提问时注意“五不”:不使用长句、不使用倒装句、不使用否定语气提问、不使用歧义词提问、提问时不要造词,不要随意使用特殊名词。 学会多用口语,把长句拆成短句来提问。

9、适当使用一些激进的方法。 充分发挥激励将帅的作用。 使用有分量、尖锐的问题来迫使一些回避话题的面试官直接回答。 一次成功的面试,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别人照搬的,也不应该问一般性的问题,而是刻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 提问有分量,是记者素质的体现。 著名记者法拉奇以其尖锐和挑衅性的问题而闻名。 笔者采访一位致力于变革的单位领导时,他建议:“如果你用这样的强制手段来实施改革,群众会指责你独裁,这可能会影响你今后的政治前途,你可能会成为受害者。”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和兴趣。采访结束后,他说:“我本来想只是处理一下,看看材料,但我不得不让你谈谈你的问题”在采访一位颇受争议的企业家时,作者直言不讳地问道:“人们对你的评价褒贬不一,你对此有何看法,你如何评价自己? ”这个问题打开了受访者的谈话,还撕掉了他的防护服。后来,受访者说:“你是第一个触及这个问题的。 我立刻感觉到你很了解我,并且公平、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生动的人物访谈是采访者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好问题是关键。 一旦你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就迈出了第一步,你就离你的目标更近了。

标签:  采访 提问 人物 专访 笔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