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乐根:唯识思想理论的源流与发展演变作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1-26 阅读(32)

文|廖乐根

介绍

唯识论是大乘佛教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之后印度佛教的主流和核心。 从公元3世纪到7世纪的500年间,唯意识思想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优势,并对其他各种思想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唯识论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佛教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而唯意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简要讨论唯意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一、探究佛教原始唯识思想的根源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 《阿含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唯识的概念,但却是唯识思想的根源。

业力缘起,又称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动的基本规律。 在十二因缘中,“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是生命的结果体而存在。 “意识”不仅在进入子宫时起主导作用,而且在生命的每个时期都起着把握和接收情绪体的作用。 任何生命体在任何时候都无法离开主体的心灵,因为任何生命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 众生是因业而生,业是由心造的。 一切以心为本,众生的清净都是由心来转移的。

《阿含经》虽然只讲了六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六识并不能从心理学上解释一切,因为前六识是有断层的。 要解释三命的流转,我们必须承认,除了第六识之外,还有更微妙的心,可以说是阿赖耶识的前身。 另外,《阿含经》讲到“四食”,其中“思食”和“识食”,都蕴藏着唯识思维的暗流,因为它们对有情的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

二、探究佛教唯识思想的根源

佛教宗派在佛陀圆寂后约120年开始形成。 大致可分为上座部和佛法两大部分。 上座部又分为别宗、独子宗、说一切有部。 相对而言,上座部对唯识学的影响比大众流派尤其是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的影响更大。

上座部讲九种心,其中“念”是指平静、无思虑的心。 南传佛教相信一切众生都有基本意识。

显宗法是一切有部法的重要分支。 它建立了“一识蕴”,又称“胜一识蕴”,即仔细意识,并用它来解释有情生命和人类记忆和经验的流动。 。 经中提到“种子”和“香”,认为身心诸法各有种子,相互熏陶。 这显然与唯意识论的思想有关。 从生命各部分中涌现出来的化地部,提出了“贫生死蕴”,指的是生死解脱之前始终存在的漏识。 这也是阿赖耶识的异说。 独子布所建立的“不可描述的自我”与唯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是轮回的主体,是六识出现的基础。

顺便说一句,种子和细心本来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但后来唯识学者根据经典的意义,巧妙地将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唯识论的重要理论,为唯识论奠定了基础。 基础深厚。

三、大乘佛教唯识论的建立、发展与演变

从公元三、四世纪开始,大乘唯识论在印度开始形成和确立,并迅速发展。 在六、七世纪,纯知识理论达到了顶峰。 大乘唯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典时代的唯意识哲学

唯识论所依据的大乘经典有六部,分别是:《深奥密经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相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严经》、《后延经》。 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深密经说》,它是唯识论的正确基础。 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基本都在这部经中提到了。 例如:除了不连续的六识之外,确立阿赖耶识的存在为轮回的主体; 在种子意识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思想下,建立了唯识无边的原则; 在“一切法性”和“无自性理”中,提出了唯识的重要理论——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决定了一切法的基础。其三性,即一切法性、他法性、圆满实相,并认为说一切法空是没有意义的,唯有一切法性是空的。其生起性与圆满实相皆存在,可以说,《深密经》基本上奠定了唯识论的理论基础,是唯识论的主要经典依据。 《大方广佛》、《楞严经》、《千金钟经》,都不是纯粹的唯识思想,也包括如来藏思想。《如来功德显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均无译本。 “ 在中国。

二、经典时代的唯意识哲学

此时的唯识思想主要是指弥勒学、无着学、世亲学。 这是唯意识理论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期。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大乘唯识论产生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唯识论是在龙树大乘中观之后出现的。 随着空性思想的逐渐衰落,印度大乘佛教遇到了很多问题。 对于龙树的空性思想,一直以来存在着各种误解,甚至出现了“邪念”。 “空”,否定一切的极端倾向。 同时,“如来藏我”的秘密思想也十分突出。 他只讲一乘,必然含有神与自我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无着、世亲两位大论家继承和发展了弥勒学,广泛出版经论,大力弘扬大乘唯识论。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让佛教更加大众化。 走正确的道路。

弥勒菩萨被认为是唯识论的创始人(但严格来说,弥勒的思想并不局限于唯识论)。 弥勒唯识论是由无着提出的。 一般认为,弥勒是住在兜率天内院的菩萨,是未来降临人间的佛。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真实的历史人物。 汉传弥勒五论是:《瑜伽士地论》、《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金刚般若论》、《 《中旁辨论》。 西藏传统中没有“同情瑜伽”和“同情金刚乘般若”。 对应的是“悲观现相庄严”和“悲观法性”。 常见的三篇专着是《瑜伽士的地球理论》。 、《大乘庄严颂》、《中旁分别颂》。 其中《瑜伽士大地论》被公认为唯识论的基础论着。

无着大师大约生活在公元 310 年至 390 年之间。 相传他升入兜率天向弥勒菩萨求救,并研究了《瑜伽轮回》,为唯识论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着的主要论着有:《说圣教》、《大乘摄影》、《阿毗达摩集》等。其中,《说圣教》可以说是《瑜伽行者地论》的纲要; 《摄影大乘》是确立唯识论的核心,对阿赖耶识、三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论证。 这部著作阐释了《大乘阿毗达磨经》,被认为是无着的代表作; 《阿毗达磨集》是一部关于建立唯识法的重要论着。

世亲是无着王的弟弟。 他曾大力弘扬小乘教义。 后来在其兄的影响下,信仰大乘,广泛创作经论,弘扬大乘唯识论。 他对唯意识论进行了严格的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他可以说是唯意识论的大师。 世亲上师的唯识论主要著作有:《百法命门》、《唯识二十偈》、《唯识三十偈》、《中旁分别解说》等。 、《唯识三偈》《十偈》以唯识相、唯识本性、唯识位为顺序,并结合国家的学习程序,建立了严格的组织,行为和结果。 它是世亲晚年唯识学的代表性和总结性研究。 书。 世亲上师原本打算在完成《唯识三十偈》后,再写一篇偈的注释。 不幸的是,这个愿望还没实现,他就去世了。 因此,这个任务就留给了后来的唯识大师。 他们是。

无着与世亲虽然同根同源,但他们的思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世亲的思想比较复杂,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两大体系都有渊博的认识。 然而,在无着论中却很难找到有关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大乘论》和《唯识三十偈》中看出两种唯识思想的主要区别:对于“易识”,世亲建立了三易识,即阿赖耶识。 。 、法力意识、前六种意识都具有改变意识的能力,重点是用当前意识解释莱雅受烟持种、法力为仓库等唯意识意义。阿斯塔纳只建立“人能变”,说明阿赖耶识以种子识为主。

唯识论所依据的十一种理论是:“禅修根本论”、“弘扬圣教”、“大乘庄严论”、“济经”、“照相大乘论”、“十地经论”、 《分别瑜伽》、《所缘观想》、《唯识二十偈》、《中旁分别》、《阿毗达磨论》,其中《瑜伽士地》是正确的基础。 。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地方部分、选择部分、阐释部分、异物部分、取物部分。 它详细解释了瑜伽修行者所修习的十七处。 其中,“地方支部”是最根本的。 心、意、识、八识、种子、习气、皈依等重要理论和思想,都在“地方支”中有明确的阐述。 此论提出证明阿赖耶识存在的八大理由,即:执着证、本生证、明证、种子证、业证、身证、缘证。无意集中,以及生命终结证明。 另外,建立和循环用四相,建立和销毁用一相。 在四相循环中,明确提出了法力意识说,从而完成了八识说的思想体系。

3. 水心时代后期的唯意识哲学

在世亲之后的200多年里,印度出现了许多专心研究世亲唯识思想的学者。 这是唯意识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唯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 据说,世亲杜《唯识三十偈》的论师有28位,其中十大著名论师分别是:德惠、安慧、护法、难陀、净月、圣圣、慧变、圣佑、最成子、智月。 此外,杰出的大论家还有陈那、圣君、秦光、解仙等,与十大大论家相比,他们并不逊色。 不过,在这些大论者中,撰文最多、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安徽和护法。 谁能真正代表世亲的思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藏传佛教通常以安徽为主,汉传佛教则以护法为主。 两者之间的唯意识理论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安徽、安徽。 以护法为代表的主要论者唯识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一个是马纳索伊。 皖和难陀说,玛那是靠种子依赖,而不是实际依赖。 护法神认为,这两者都是末那依,一是因缘依,一是非凡依。

第二个讲的是第三层次识的有无:也就是说,出世间道、灭尽、阿罗汉这三个三层次中,第七层次识还有识身吗? 皖是无家之身,认为法力无意识之身; 护法说是除法染之意,而识身尚存,名曰无家正法。

第三讲一切识是否可数:皖说可数妄心的识身与八识相通,因为凡有流出者必有执着; 护法说只有第六识和第三识。 第七层末的意识能够计算一切。

第四是讲心念的作用。 安徽立一识点(自觉因素),难陀立见色二点,真那立三点,护法立四点(加自觉因素)。

第五是关于种子的起源。 护法持原论,难陀持新论。 护法认为,既是原初,又是新的,都是无始无终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唯识论后期,如来藏体系思想日益盛行,两者融合,称为唯识如来藏体系。 《楞严经》和《密续经》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代表人物有寂天上师等。 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无着、世亲经的主流。

七世纪以后,由于密宗佛教的兴起和中观空性学说的复兴,以及自解仙、法称以来,很少有杰出的、卓越的唯识大师出现和传法,唯识哲学在印度逐渐衰落。 。 但唯识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从中国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

四、唯知论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唯识论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在唐代达到顶峰。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地球论时期、光论时期、意识论时期。

1. 地球论时代的唯意识科学

这是唯识论首次在中国流传的时期,其依据的论着是世亲世亲根据《华严经·十地经》所创的《十地经》。 最早传入中国的唯识专着是《瑜伽士地》“地方篇”中的《菩萨地》,由昙悟禅于公元五世纪翻译。 不过,除了菩萨戒之外,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影响。 《十地经》的内容主要说明了阿赖耶识是法的真实本质和自性清净。 此书由北魏菩提流智、热那摩提、佛善陀翻译传入我国。 后来慧光法师的翻译更接近莱那莫提的思想。 此外,道冲大师还着有《十地经》一书,以菩提流思想为基础,弘扬《十地经》。 因此,就有南北学派之争。 南宗认为阿赖耶识是清净识。 北宗虽然也承认有真常清净识,但不承认阿赖耶识是真清净识,而是无明虚假识。 由于南派的思想更符合地球论,所以北派的力量不如南派,最终被后来出现的摄影理论所改造。

2.摄影理论时代的唯意识科学

此时唯识论的核心就是《大乘经》。 《大乘摄影》是无着大师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大乘摄影》而创,由陈朝真谛大藏经翻译而成。 其主要思想是建立阿赖耶识的实相。 论者称这种意识为无记忆、无明、睡眠的意识。 它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 真一翻译的讲论,以阿赖耶识(即种子识)的转化为中心,即“一能变”的思想,他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两大思想进行了阐释和整合。 此外,真理还有第九识——阿玛罗识论。 阿玛罗识也称为无染识,实际上是指一切众生本初清净心。 因此,有人认为,神语的唯识思维,实际上包含着许多个人对真理的思考。 当然,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这有些不忠实,但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是存在的,并不完全是个人对真义的看法。 随着摄影理论系的发展和影响,陈隋时期北方地质学者大多转向摄影理论研究。 地质学逐渐被摄影学取代。

三、知识论时代的唯意识论

由于对当时地学、生理学唯识学说的种种困惑和怀疑,玄奘法师历尽艰辛前往印度求法。 他的知识很广博,但最重要的是后来世亲时代护法体系的唯识论。 陈娜的阴明学说,其特点就在于思辨和组织严密,而且有很多创新的想法。

识论时代的唯识思想,实际上是玄奘家族的唯识思想,其基础是“唯识论”。 这是中国唯识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和辉煌时期。 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佛教宗派,“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派”)正式成立,并迅速发展。

《唯识论》是一部全面而结论性的论着,解释了世亲王世亲的《唯识三十偈》。 它以护法理论为中心,参考和协调其他九大论师的教义而翻译。 结果就是唯识宗的一部重要论着。 玄奘大师的弟子祈济大师,在弘扬唯识论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主要著作有:《唯识论实录》二十卷、《唯识论二十评》二卷、《成唯识掌》等。 《中央精要》四卷,《行者简论》十六卷,《大乘阿毗达磨集疏论》十卷,《大乘法园依林篇》七卷,《印明》三卷大树”等。 继却吉大师之后的其他学者及其著作有:惠照的《韦氏令一灯》、凌台的《韦氏书钞》、智周的《韦氏言秘》、道一的《韦氏言秘》、《义知》、很快。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自唐末以来,纯知识的学习在中国逐渐衰落。

四、近现代中国唯意识研究的三条路线简介

唯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门派,在蛰伏了数千年之后,在清末明代突然蓬勃发展,掀起了唯识学研究的高潮。 此时,研究唯识学的主要有三个团体,即南京欧阳精武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北京韩清净领导的法学研究会(后改为三季学社)和太虚大师领导的武昌佛学院。 前者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有:欧阳精武的《唯识择谈》和《唯识讲座》,王恩阳的《二十唯识散文》,《大乘散文摄影》,陆征的《状颜论》。三时会的代表及其主要著作有:韩清静的《瑜伽母语》、《唯识论讲义》、朱甫璜的《法辞》、周书佳的《唯意识研究》等等。 后者包括太虚大师的《唯识法论》、唐大元的《唯识学的科学方法》、法防大师的《唯识历史及其哲学》等。

唯识论这三个流派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差异。 粗略地说,前两者完全是基于印度唯识学尤其是玄奘传承唯识学的现代立场,排斥甚至否定中国佛教的传统,高度重视唯识学的学术方法。历史与考证。 太虚大师带领的团体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继承印度传统唯识哲学的同时,也肯定和捍卫了中国佛教(主要指真昌派的天台、华严、禅宗等教派)。 正统地位。 在学术方法上,他们并不太受考据的束缚和影响。 当然,这三个系统也有相似之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熊十力的“新唯意识论”。 熊十力是欧阳精武的弟子,现代学术界认为他是新儒家。 他的“新唯识论”虽然包含了唯识法的内容和思想,但也融合了禅宗、天台、华严、周易、老庄等各种学说以及宋明理学等。 。 重点讲的是关于身体与机能的关系,可以说,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唯意识理论的著作。

这一时期的唯意识研究中,除了上述三系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唯意识学者值得关注,如章太炎、梅光熹、范古农、石守培等。近现代以来,从事唯意识科学研究的大师、专家很多,他们为唯意识科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较有名的有北京的韩晶清、四川的唐忠荣,还有香港、台湾的延培法师、罗世贤、霍陶辉等。

五、纯知识古学与近代学简介

在唯识科学中,有所谓古学、今学之说。 两者的理念存在很大差异。 一般而言,在印度,无着、世亲以及继承和阐释这两个宗派的唯识学称为古代宗派,而发展和演变这两个宗派教义的则称为现代宗派。 古代的学术遵循旧的理论,现代的学术推演并衍生出新的理论。 十大论者中,普遍认为安徽是古派,护法是近代派。 在中国,唯意识经典分为旧译和新译。 菩提流、真一旧译属古派,玄奘法师新译属现代派。

结论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唯意识学说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的。 因此,对于不同流派、不同唯识学思潮,应从论者所依据的不同经典和思想背景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唯识学还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如唯识学与因知的关系、佛法与唯识学的争论、瑜伽与唯识学的争论、识学与唯识学的关系、唯识学与唯识学的关系等。唯识学与《大乘起信论》、唯识学之间的关系。 印度和中国衰落的原因可以专题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唯识论的思想理论可以说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思辨、最严谨的理论。 它正受到越来越多佛教学者的重视和喜爱。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唯识学必将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 但另一方面,唯识学经典的博大精深、教义过于复杂、名称概念复杂,也让很多佛教徒望而却步。 因此,在学习和掌握唯意识学基本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有效地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诠释唯意识学,以适应唯意识学的发展。符合现代人的文化背景。 以合理的机会和思维方式来学习、研究和推广纯知识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主要参考资料:

延培法师的《唯识法及其思想的演变》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圣严法师的《印度佛教史》

法方大师的“唯意识历史观及其哲学”

(排版|惠威)

标签:  唯识学 大乘佛法 阿赖耶识 楞严经 阿含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