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5-11 阅读(43)

【主讲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王建新

毛泽东诗词中对秋天的歌颂

【主要内容】

1.秋天没有办法寂寞

2.从湘江北到万山秋

3、秋风重阳

4、秋天的意象充满豪情和激情

【讲座全文】

尊敬的网友:您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毛泽东诗词。 今天我要解读毛泽东诗词中的歌颂秋天的情怀。

在中国传统社会,古代诗人大多将悲伤、惆怅与草木凋零、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歌颂秋色诗人廖若晨星。 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没有任何悲伤或悲伤。 光是《沁园春·长沙》和《采桑·重阳》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大情,就足以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悲秋笔墨黯然失色。 他反对文人的哀秋压抑悲情的传统,弘扬古典诗词中歌颂秋的柔弱孤独的情感,展现了博大豪迈的艺术境界,展现了豁达激昂、非凡的人格魅力。 他堪称诗歌王国的典范。

1.秋天没有办法寂寞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积累,从无意识到意识,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

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对四时与诗歌的关系做了精彩的论述。 “若是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热雨,冬月寒月,诗人皆有四王子之感。” 这段话的意思是,四个季节不同的自然景观可以引发不同的人。 诗歌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诗经·小雅·四月》有“秋凄惨,百花齐放”; 《楚辞九章思》有“悲夫面被秋风动”。 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早的描写秋天的诗歌之一。 但战国时期的宋玉堪称“悲秋”意识的鼻祖。 他的《九辩》描绘了秋天的苍凉、孤独、苍凉,与诗人的忧郁、悲伤、愤怒等情绪相融,写景与抒情相得益彰。 他在《九编》中写道:“多么悲凉的秋天啊!草木摇曳,腐朽不堪。” 他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悼秋的先例。

杜甫《古迹五颂》第二首诗云:“摇头时深知宋玉北,风流儒雅亦是我师,展望未来时流泪,不同世代的抑郁症有不同的表现。” 从此,“宋玉贝”就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名言。 悲惨的秋天情结的代名词。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纲要》中也肯定了《九编》:“精神志气的松弛虽不及《离骚》,但悲愤怨恨的感觉,其实是独一无二的。”

宋玉之后,古代文坛赞颂秋天的诗词无数。 如汉武帝《秋风词》中“秋风起白云飞,草木落,大雁南归”; 曹丕《燕子歌》“秋风萧瑟,天气凉爽,草木摇落,露水化霜,燕子南飞回”。 ; 潘岳《秋升颂》“秋是悲”; 王勃《秋别序》“悲别之销魂,悲秋之气也!” 杜甫《登高》“无边落树簌簌落下,一望无际长江滚滚而来。千里之外,愁秋常为客”; 李益《上汝州县城楼》“今山城流泪,悲非独哀秋”; 秋瑾的最后作品《秋风秋雨悲》等。

以“悲秋”为主题的诗,常用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等具体意象来表达旅行的思念、年老病痛的悲伤、分离的悲伤、以及家庭和国家的痛苦。 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天地的悲悯之情。 ,忧世伤命的悲叹。

然而,在悲秋情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文坛,却并不缺乏不同的声音和风格。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秋诗》中写道:“自古以来,秋是悲凉寂寞的时节,我说秋不如春,晴空鹤衬云”。给蓝天带来诗意。” 宋代韩启的《重九会光华》“谁说秋色不如春色,重阳时节风景再新”; 宋代秦观《滁州闲提》“莫夸春色欺秋色,莫信桃花胜菊”。 南宋杨万里的《凉秋晚步》中说:“秋气难免悲,微寒则宜日,青池尽落,红花尽”。消失了,落叶仍在绽放。” 这些诗一扫低迷、忧伤,充满乐观、昂扬的主观意识,从感叹秋意转为歌颂秋景,表现出乐观、顽强的生命品格。

毛泽东诗歌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毛泽东写的几十首诗中,几乎没有一首直接或间接描写春天的。 但歌颂秋天或写于秋天的诗歌也不少,如1927年秋天写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西江月·井冈山》写于1928年秋; 《清平乐·江桂之战》写于1929年秋; 《采桑·重阳》写于1929年秋; 《五韵·解救戴安澜将军》写于1942年秋; 《齐吕·回忆重庆谈判》写于1945年秋;《吴路:喜讯》写于1947年中秋节;《齐鲁:与周士钊同志》写于1947年中秋节。 1955年秋写的《七绝·屈原》,1965年秋写的《念奴娇·鸟问答》等。

毛泽东的作品中根本没有悲惨的秋天情结。 他对秋天的态度,从来没有盲目追随古代文人“秋自古为哀伤孤寂之时”的主流意识。 相反,他像刘禹锡的“我说秋胜春”一样,明确地赞美了秋天。 毛泽东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雄伟的诗人。 他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开放的思想。 “秋”的意象在诗人毛泽东的笔下增添了独特的风采和神韵,十分瑰丽、令人神往。

2.从湘江北到万山秋

1925年2月,毛泽东携妻儿回到韶山养病,领导农民运动。 他秘密组织了20多个农民协会,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 同年8月28日,军阀湖南省长赵恒提命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 毛泽东得到消息后,连夜从韶山来到长沙。 9月初,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并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 他充满激情,充满诗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的寒秋,湘江北流至橘子洲头。 看山尽红,林尽染; 江水碧绿,百舟争流。 鹰在天空击打,鱼儿在浅滩飞翔,各种冰霜在天空争夺自由。 怀着惆怅的轮廓,问苍茫大地,谁为沉浮负责?

我带了数百对情侣去旅行。 追忆过去的辉煌。 恰的同学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小男孩; 他是读书人,骂方丘。 指点江山励志之言,千家万户的粪便。 你是否还记得,当你在水流中间撞到水面时,海浪让飞艇停了下来?

《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毛泽东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探访故地、观秋景、追忆同学、追思往事、鼓舞斗志、抒发英雄情怀的壮丽诗篇。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体现在《上阙》中:在毛泽东所有的诗歌作品中,甚至在毛泽东留下的所有文字资料中,这段文字是最直接、最集中、最全面地描写秋天、秋天景色的。和秋天的感受。 它也是最具表现力、最令人兴奋和最成功的。 这首诗一扫自古文人墨客的秋愁。 写秋景而不感叹,追忆往事而不惆怅。 景、事、情紧密结合,雄伟而独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二字给人一种冷风吹面、秋风悲凉的感觉。 不仅点明了作者到达长沙的时间,也暗示了当时军阀混战、社会黑暗的现实。

毛泽东用多视角欣赏秋景。 远远望去:“山色尽红,林间尽染。” 岳麓山的山峰高耸,层次分明,仿佛都被染成了红色。 真是“霜叶红如二月花”。 仔细一看:“江水碧蓝,百舸争流”。 秋天的湘江可以说是“秋水总是与天同色”,像翠绿的翡翠,像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万帆竞动,生机盎然。 抬头一看:“鹰击长空。” 天空晴朗,空气清新,雄鹰自由自在地飞翔。 俯瞰:“鱼飞浅底”,湘江清澈见底,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水中,形成完美的对比。 鱼儿在水里游,也仿佛在天上游。

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毛泽东不禁心生感动。 “万种霜天争自由”这句话,深刻把握了秋景的奥秘,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悲凉、孤独”三个字揭示了毛泽东理性思维的深度。 国家如此美丽,社会现实却无比黑暗。 面对无际的天地,毛泽东在无限的困惑中,从内心深处发出了一声雄伟的质问:“问无际的大地,盛衰谁负责?”。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回答有关《毛主席诗词》英译的问题时解释说:“‘绝望中问苍茫大地,沉浮谁负责?’ 这句话指的是:北伐之前,军阀混战,哪个阶级决定中国的命运? 表面上看,这是对自然的质疑,实则是对现实生活的严峻挑战,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否定,这种质问充满了“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感受。体现了毛泽东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这种内心体验超越了一切个人的名利意识,表现出高尚、纯洁、真实。崇高的美丽。

3、秋风重阳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 会议重点讨论根据地建设和军队建设原则等问题。 由于意见分歧严重,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毛泽东受到党的严厉警告和处分,原党委书记落马。 7月,毛泽东再次患疟疾,到闽西农村养病。 9月下旬,红四军占领上杭,立即召开红四军第八次党代表大会。 红四方面军前委请毛泽东参加会议,毛泽东回信说党内纠纷尚未解决,因病,我不再参加。 他再次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处分。 10月10日,毛泽东担架赶到上杭,但会议已经结束。 10月11日是重阳节。 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写下《采桑·重阳节》:

采桑·重阳节

生活很容易,但变老却很难。 每年都是重阳节。 又到了重阳节,但看黄花也不心疼。

秋风一年一度,强劲,不像春天的景色。 胜过春日的阳光,浩瀚的江水和天空都被霜覆盖了。

“活着很容易,但变老却很难。” 当毛泽东身处逆境时,不禁感慨人生苦短。 他已年近中年,革命事业充满困难。 作为一名革命者,他有远大的抱负,但也深感创业的艰难。

“每年都有重阳节,今天就是重阳节。” 每年都有重阳节,今年也有重阳节。 现在又到了重阳节。 但今年的重阳节与去年完全不同。 毛泽东经历了坎坷。 正如唐代诗人刘希夷所言:“年年花相似,年年人不同”。

“不过看看黄色的花也没什么坏处。” 这首诗曾多次修改。 1962年《人民文学》杂志5月号发表了《毛主席六首诗》,《采桑·重阳》就是其中之一。 毛泽东最后改为“战场上的黄花特别香”,可见诗人一步步升华了自己的境界。 “不过看看老花也没什么坏处。” 虽然不如最后一句话那么意气风发,但更能体现毛泽东当时的真实心态。

仔细品味这七个字,至少我们能感受到毛泽东在逆境中的心情依然稳定,或者说他也在努力进行心理调整,让自己保持冷静。 “黄花”即菊花,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秋风萧瑟,但菊花终究还是开得漂亮。 赏菊花,让毛泽东原本郁闷的心情得到了一些缓解。 正如唐代诗人元稹在《菊花》中所言:“花中非择菊,花开时不再有花”。

著名书法家舒同曾回忆:1932年春天,漳州战役刚刚结束,毛泽东和他走在布满弹痕的战场上,捡起一个弹壳,轻声说道:“战场上黄花遍地” !” 这个故事很有帮助。 我们更能理解毛泽东1929年重阳节爬山赏菊时的丰富情感。看毛泽东的内心,他可能想到,虽然他的同志们并不完全理解或认同他的思想、主张,和台词,他坚信实践会证明自己是对的,无需悲伤和惆怅。 从这一点来看,毛泽东还是有些自信和乐观的。 在逆境中还能有这样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如果说上阙还包含着一些逆境中的压抑和感叹,那么下阙则完全是阳光豁达、意气风发的。 洋溢着天高云淡的博大胸怀。

“秋风一年一度大”。 春风虽轻柔、温和,但也只能“吹起一池春水”。 但秋风猛烈,清理灰尘的力量很大。 “劲”字表达了秋天刚强有力的个性。 也揭示了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充满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的战斗激情。

“不像春天,但比春天更好。” 秋天是一个具有双重特征的季节:一方面是成熟和收获,另一方面是萧条和衰落。 如果您选择前者,您就会满意; 如果你选择后者,你将感到凄凉和痛苦。 秋愁是古代大多数文人的主流意识。 如果此时身处逆境的毛泽东写出一首或多首带有悲秋风格的诗篇,也无可厚非。 然而,有理由哀悼秋天的毛泽东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对古代诗人们歌颂秋天的事有清醒的认识。 与刘禹锡的“吾说秋胜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对秋天鲜明的赞美。

“不像春天,但胜过春天”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按照自然规律,秋天过后就是严冬。 诗人跳过了这个严酷的季节。 从逻辑上来说,它比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风格更令人兴奋和乐观。

“大河漫天霜”,这是“胜过春光”的具体诠释。 江天浩瀚,场面宏大,表明毛泽东视野开阔,胸襟开阔。 《万里霜》中的“霜”字,不是“各人扫自家门前的雪,不在乎别人瓦片上的霜”,而是《霜》中的“霜”。叶子比二月的花还红”。 “万里霜”其实就是“万里秋”。

这首诗的原稿先写了,描写秋天的壮丽和江天的浩瀚,进而体会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 毛泽东后来修改时,把上下纵队的位置调换了。 使用这种“感动之法”后,言语中原本的压抑感陡然减轻。 先是压制,然后又增强,境界变得更加开阔,让人感受到无尽的生机。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以其独特的志向、勇气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生命的壮丽颂歌。 面对逆境,毛泽东思想深沉,但没有埋怨、哀叹、愤慨​​、沮丧。 他向世人呈现的是一种健康、积极、阳光、开放、乐观、自信、昂扬、进取的人生追求和洒脱的心态。 。

4、秋天的意象充满豪情和激情

除了专门歌颂秋天的《沁园春·长沙》、《采桑·重阳》外,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很多诗句含有秋天的意象。 分析这些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毛泽东对待秋天的态度。 显然,毛泽东对待秋天的态度、秋天的景色、秋天的颜色、秋天的风是一致的。 它们要么不同于古人对秋天的悲伤,要么都高于古人对秋天的歌颂。 它们体现了诗人毛泽东博大的胸怀、伟大的人格、豁达的态度、斗志或乐观的精神。 我们来一一分析这些分散在不同作品中的诗句。

1、秋收时节的暮云和悲伤

“秋收时节,暮云悲色”出自1927年秋天写的《西江月秋收起义》,指的是傍晚云雾的悲色。 《暮云愁》中的“愁”,不是毛泽东个人情感的“愁”,也不是古代诗人笔下的“愁”,而是农民兄弟的“愁”。 秋收是农民收获的季节,也是地主催农民交粮交租的季节。 正是因为“地主的沉重压迫”,才出现了“霹雳暴乱”。 这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因此,《秋收时节暮云》中的秋天形象,是广大农民投身革命、奋起斗争的诱因。 这也是毛泽东决心彻底改变的社会现实。

2、天高云淡。

“天高云淡”是1935年10月《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首诗。六盘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山。 “天高云淡”是全词的开头。 秋天的空气清新,天空晴朗,偶尔有几朵轻云轻轻掠过。 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毛泽东登上六盘山主峰,眺望远方。 他怎能不感慨万千,无比自豪? 短短四个字,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天高云淡”的秋景,充分表现了红军摆脱敌人围堵后的欢乐心情。

3、江边秋风

《江秋风》是他1947年中秋节写的《五韵:胜利喜讯》中的一首诗,是他在蟠龙镇得知伟大胜利消息后的感伤之作:

五项法则·好消息

中秋走在运河上,听说西北野战军收复了盘龙座。

秋风吹过江面,野田入天。

良令随人而来,明月在云边升起。

家乡万籁俱寂,妻儿却杳无音信。

天空中满是仰望的人,边城里奏响着凯旋的歌声。

“秋风过江,野田入天”。 诗人开始描写“中秋节”的壮丽景色。 他先提到秋风,“渡”显得悠闲。 秋风从江边悠悠地吹来,毛泽东漫步在江边,悠闲而知足。 荒野一望无际,天地合一。 恰逢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自然激起了毛泽东的思念之情。 更何况“战乱三个月,一封家书值万金”? “故乡无声,妻儿无音”,体现了毛泽东的平常心态。 但《边城奏凯歌》让这个中秋节变得不同寻常,毛泽东感到心旷神怡。 面对如此温暖的“秋风”,自然是发自内心地赞美秋天。

4、萧瑟的秋风又来了,世界变了。

“今日萧瑟秋风又来,世事变了。” 这是1954年《浪涛沙·北戴河》中的一首诗。“千年前,魏武挥鞭,东方碣石留下遗风。” 毛泽东回忆了曹操的文学和武功。 “萧瑟秋风”出自曹操《踏出厦门》中“观海”中的“萧瑟秋风”,并根据诗词的要求进行了调整。 曹操真实地描述了碣石山附近的大海景色。 虽然写得很大胆,但《秋风萧瑟》毕竟是写实景,多少有些荒凉的味道。

毛泽东其实并没有写秋天的景色,因为毛泽东在1954年的盛夏游泳写词。“秋风萧瑟”只是借用了曹操的句子,尤其是最后一句“改变了世界”。 毛泽东的意图显然与曹操不同。 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 尽管“萧瑟秋风”和“萧瑟秋风”的外在表现相同,但其内在内涵却截然不同。 在毛泽东的笔下,“萧瑟的秋风”没有一丝悲伤和惆怅。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改变了世界,社会迅速发展、繁荣发展。 曹操怎么能感受到这种豪气和激动呢?

5、剑南歌赶秋风

《剑南歌接秋风歌》出自1961年9月写的《七绝二诗·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下):

建湖,粤泰名人故里,为国忧心忡忡,痛心疾首。

剑南歌被秋风吟,一案一案都充满诗意。

关于“剑南歌随秋风吟”,中央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集》解释道:“剑南歌是指陆游诗集《剑南诗稿》所收录的诗作。《秋风》殷指的是秋瑾的诗《秋风歌》,以及被清政府杀害前写下的唯一自白是《秋风秋雨悲》,其次是《秋风吟》,这个解释可能不准确,而且。只讲陆游和秋瑾。 作品,但不涉及鲁迅的《殷秋》。

如果与鲁迅的作品无关,我们怎么纪念鲁迅的生日呢? 事实上,鲁迅也写过歌颂秋天的作品,如1934年写的《秋夜情》和1935年写的《亥年秋天的际遇》。

偶尔写于亥年余秋

鲁迅

秋天曾经震惊世界,

我敢于把春天的温暖送到我的笔下。

茫茫尘海沉没着各种情感,

金风吹散万官。

老者归大泽,菰瞳皆长。

梦坠天,齿冷。

听着野鸡的叫声,它们沉默了,

晚上看看星星。

毛泽东非常欣赏鲁迅的《亥年秋际》。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无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吹嘘自己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会晤将有助于结束“冷战”。 毛泽东鄙视赫鲁晓夫丧失原则的行为。 1959年12月,重写鲁迅的《亥年秋天的场合》,揭露、讽刺赫鲁晓夫。

齐鲁·鲁迅诗《偶写亥年余秋》

曾静秋苏来到世上,

它确实给舌尖带来了春天的温暖。

茫茫尘海沉没着各种情感,

金风凄凉通高位。

我喜欢攀上飞翔的翅膀温暖全身,

天上的云已经半冷了。

倾听你自己并吹嘘你的神圣成就,

从一开始,敌人的火势就很暗淡。

由此可见,《剑南歌续秋风歌》中的《秋风歌》既包括秋瑾的歌颂秋天的作品,也包括鲁迅的歌颂秋天的诗。 无论如何,这里的《秋风歌》并不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而是指秋瑾、鲁迅的崇秋作品,自然不包括严格意义上的秋天意象。 毛泽东或许不像陆游、秋瑾、鲁迅那样对秋天感伤,但他对他们作品中所表达的“为国忧心忡忡”的爱国思想却十分赞同。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毛泽东站在时代的巅峰。 他以博大的胸怀、磅礴的人格、昂扬的诗意语言,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咏秋意境,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具有无穷的审美魅力。

标签:  毛泽东 秋风 重阳 秋天 诗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