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一起“赏读”元宵,品味人生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4-26 阅读(36)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中国古代,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 平时宅在家里的女性在这一天可以出去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见面的机会。 可见,元宵节为人们创造了表达感情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对元宵节格外喜爱。 古诗中蕴藏的浪漫,今天读来依然意味深长、令人惊叹! 这个元宵节,让我们随着这些古诗词一起“赏”元宵,品味生活。

《蓝宝石案·跨年夜》

东风吹,万树夜开花。 吹得更下,星辰如雨。 宝马的雕花汽车让道路充满香气。 凤笛吹响,玉壶亮光,鱼龙共舞一夜。

蛾雪柳金缕。 笑声充满了香气。 众人千百次寻找他,蓦然回首,他就在那里,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宋代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诗。 然而,在封建礼教十分森严的宋代,哪有“人群中千寻千寻,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自由呢?爱?

“过去,女性特别是未婚女性一般不准外出,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有例外。” 王东说,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们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走过桥。 如果你病情危重,你可以很晚才回家,以为这样可以治病延年。 “在这样的好时节,青年男女抓住机会,在‘黑暗的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也是理所当然的!”

王东说,元宵节除了舞龙狮、踩高跷、逛庙会、猜灯谜等庆祝活动外,还有“驱除百病”的习俗,又称“驱除百病”。疾病”。 王东说:“在我们宿迁地区,每逢元宵节、重阳节,都有步行到北港的习俗。由于宿迁老城地势北高南低,人们相信走上更高的地方会带来健康、长寿和避邪。”今年元宵节你吃汤圆还是元宵呢? 谈及元宵节的起源,王栋介绍,元宵节始于东汉。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做元宵时,要把拌和凝固的馅团子扔进装满糯米粉的篮子里,慢慢地擀,直到馅儿沾满糯米粉,元宵就‘擀’出来了。” 王东说,宿迁市地处南北交界处,宿迁人大多吃汤圆,不吃元宵。 汤圆的制作与包饺子类似。 先将糯米粉加水搓成球状,然后将馅包在皮里。

“诗歌”

元宵节期间,人们争相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和珍珠母贝;

风雨交加的夜晚,大家散去,

孤灯仍叫卖汤圆。

这首诗相传为宋代蒋白石所作。 前两句表现了元宵节热闹的气氛,描写游人如织、灯笼高挂、歌舞升平的景象。 其中“采莲船”又称干船,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 最后两句与之前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夜已深了,但卖汤圆的小贩依然在做生意,展现了元宵节吃汤圆的民俗风情。

家住市区浩宇花园社区的张淑婷今年68岁。 谈起元宵节,张淑婷的关键词是“汤圆”和“陆船”。

“小时候,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会包汤圆。” 张淑婷回忆,当时做汤圆,需要将糯米放入石磨中,加水研磨,然后白色的糯米浆就会慢慢流出,变得澄清。 ,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包汤圆了。

这个粽子的馅料也不同。 “如果家里比较穷,就会放一些白糖,如果家庭条件好一些,就会放一些桂花糖。” 张淑婷说,以前,桂花盛开的时候,有钱人家都会把桂花采下来,和糖一起装进罐头里。 腌制到要做汤圆的时候,取出来,与猪油拌匀,最后就形成桂花汤圆了。

正月十五晚上,张淑婷一家人吃完汤圆,大人小孩都提着灯笼出去了。 “灯笼是用柳条和竹篾做成的,形状大多像兔子或莲花。” 张淑婷说,当时娱乐活动不多。 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人们到街上观看划船、踩高跷等表演。

《上元夜诗六首·一首》

不急玉漏银壶。

铁门的金锁完全打开。

谁能围坐赏月?

哪里可以听到光却看不到光?

这首诗出自唐代崔晔之作。 2月14日,家住香榭丽舍明珠社区的书法爱好者邓军写下了这首诗,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他说元宵节是指旧历的夜晚。 正月十五晚上,这首诗描写了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节赏灯的热闹景象。 在有关元宵节的诗词中,我最喜欢这一首。

“这首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短暂而日子短暂’的情感,表达了当时人们的观念:美好的节日应该通宵达旦地享受。晚饭后,人们盛装打扮,忍不住我心里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早出了家门,一群群人在邀请,在呼唤,在欢笑,从巷子里涌出来,融入街道,加入到行列中。喧闹而欢乐的人流读着诗,“现在,”邓军说,现在的宿迁发展很快,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很高。古代的生活,相信过节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也会有同样的心情。

说起元宵节,59岁的邓军回忆说,以前大家都特别注重元宵节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 “做灯笼”、“舞龙狮”、“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祭门拜户”等热闹有趣的民俗活动,人们也会盛装打扮扮演各种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如“猪八戒”、“哪吒”、“孙悟空”等,场景凸显了“豪”字。 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狂欢节”。

《上元竹枝词》

桂花馅的核桃,

稻米就像从井里洗出来的珍珠。

听说马粉不错。

试灯卖元宵。

“桂花馅包核桃,井水洗糯米如珍珠”。 就是用核桃仁包着桂花馅,用井水把糯米洗得像珍珠一样。 “听说马思源的粽子不错,试灯的时候还迎风卖元宵呢。” 意思是他们听说马思远做的粽子好吃,所以趁着灯火试灯的时候,在风中卖元宵。 这首诗描写了元宵节小贩在彩灯下卖汤圆的热闹景象。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 当时,人们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为“福圆子”,后来又称为“汤团”或“汤圆”。 这些名字与“团圆”字读音相近,寓意团圆,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幸福。 吃元宵象征着合家团圆如圆月,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每逢元宵节,吃一碗汤圆,象征着团圆甜蜜,是‘标配菜’。”61岁的程玉斌告诉记者,以前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都热闹起来,忙忙碌碌。包汤圆、做饭。

“我们家有兄弟姐妹五人,生活很拮据。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和过节。” 程玉斌说,小时候元宵节,父母不仅会亲手包汤圆,而且还会包满一桌子。 蔬菜。 当父母做饭的时候,他就经常去厨房查看。 “看着又白又肥的饺子在滚烫的水里滚来滚去,我肚子里的馋虫就迫不及待了。”

在程玉斌的记忆中,妈妈做的汤圆大部分都是红糖和芝麻馅的。 平凡的食材,在母亲的巧手下,总是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当热腾腾的汤圆出锅时,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场面十分温馨。” 程玉斌回忆说,他特别喜欢芝麻汤圆。 当他咬上一口时,糯米的柔软,加上芝麻的香味和红糖的甜味,让他感到幸福。 让人回味无穷。

程玉斌说,现在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元宵节经常回不来。 家里只有他和妻子过节,缺乏热闹的气氛。 他和妻子最期待的是孩子们能多回来,让节日过得更开心。

《生叉子·元夕》

去年元宵节,花市里灯火通明。

月照柳枝,人黄昏相会。

今年元夜,月光依旧。

不见去年的人,泪湿春衫袖。

“如果你说哪个节日是七夕节,我想那一定是元宵节了!如果你问我最喜欢哪首情诗,我的第一选择是《明月柳梢上人与人相遇》黄昏后。”谈及元宵节,宿迁市文学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曹志成说。

曹志成说:“从字面上看,《月光柳头》有一种雍容动感的美,轻盈俏皮,表现空间之美和风景之美;《黄昏之后》有一种朦胧的美和想象的张力,这是时间的美。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自由开放的爱情。”

“从哲学角度分析,《柳梢月》实际上是在晴空明月的背景下浪漫化了天空的形象;《黄昏后的约会》则让人置身于天空的怀抱中,体会到天人合一,天上圆月,圆圆天下。”曹志成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圆月! 元宵节这天,月亮像天上的“灯笼”一样,映照着大街小巷、集市上的灯笼。 相互温暖的光芒,给人美好的憧憬、新的希望和无限的遐想。 相爱的恋人心里一定有浓浓的春意。 农,你和我。

《京都的跨年夜》

到处都是穿着长袍、化着五颜六色妆容的人们,孩子们在第六街上灯火辉煌。

我该怎么处理我的长袍? 也是在游客的欢声笑语中。

53岁的张永贵告诉记者,元宵节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袁好文的《京都元宵》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场景。 采访中,张永贵说:“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是猜灯谜、赏花灯、放烟花,当然还有吃汤圆。20世纪90年代,宿迁的元宵节非常热闹。”正月十五,幸福路、马岭路、八一路都有花车表演,大人赏灯猜灯谜,孩子们在灯光下嬉戏欢笑。 ”。

记者了解到,张永贵是宿豫区陆集街道人。 从1988年开始,他就喜欢猜灯谜。 1990年,他参加了宿迁市举办的灯谜培训班,从此开始学习制作灯谜。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制作了10000多个灯谜。

张永贵说:“我收集了很多宿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包括报刊、还有图片,集中介绍了宿迁的发展历史。最近,我在做灯谜时,会还将宿迁元素融入到灯谜中,让大家更加了解宿迁文化、热爱宿迁文化”(记者古媛媛、仲文路、王燕申、周妮、见习记者朱万静、严静瑶、臧子青)。

标签:  元宵 汤圆 元宵习俗 月上柳梢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