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杀人,我们在害怕什么?(深度好文)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1-25 阅读(50)

没有争执,没有冲突,甚至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 一群小学生对这个中年男人到底能有多大的仇恨? 他们刚刚去上学、逛街,突然就被杀了?

这种突然、毫无准备的谋杀,是一种肆意的杀戮。

乱杀,我们还怕什么?

“乱杀”一词最早起源于2008年日本秋叶原杀人事件。当时,25岁的加藤智宏驾驶一辆卡车冲入人行道,撞倒并压死数名行人,然后冲下马路。 。 切继续用刀袭击无辜路人。 这起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日本媒体将其称为“秋叶原乱杀事件”,这一概念从此流传下来。

“滥杀”的前三个字,指的是杀人对象的滥杀性质。 这就是对这类谋杀案的准确概括——凶手与受害人之间没有任何仇恨,凶手也没有明确的动机。 就是在现场看到谁就杀谁,随机选择目标来杀。 而且,这种凶杀案具有很强的报复社会倾向。 凶手不奸不抢,也不从中受益。

滥杀滥杀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秋叶原乱杀现场

我们常常有一种“公平世界假说”,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遭受不幸,一定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事情”。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只要我不做这样的事,只要我不是这样的人”。 ,我就不会遭遇这样的不幸。”

这种认知倾向虽然极端,但至少还有另一个好处。 在这个不幸时常发生的世界里,它可以让我们安慰自己,感到安全和乐观。

然而“乱杀”打破了这种心理平衡。

有些人会随意杀害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即使你没有犯错,没有向坏人暴露“破绽”,你仍然可能被杀,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就像南昌红谷滩的女孩一样,她不夜行,不孤单,不穿暴露的衣服,也没有情感纠葛。 她看似是最安全的人,却依然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

我们手无寸铁,无法识别潜在的凶手,只能假设任何陌生人都可能是袭击者。 “公平的世界”被打破,变成了一个“不公平且极其可怕的世界”。

“公平世界假说”也会导致我们对滥杀滥伤做出一些不太正确的猜测。 比如,凶手因为原生家庭的失败而必须杀人。

每当发生重大谋杀案时,公众谴责的对象首先是凶手,然后是凶手的家人。

2014年,秋叶原杀人案六年后,凶手的兄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杀前一周,他向媒体发送了六年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肇事者家属只能在暗中处理此事”。 安静地生活在角落里,无法拥有普通人一样的幸福。”母亲因愧疚而崩溃住院,父亲辞去工作,长期隐居,一家人过着黑暗的生活。阴沟里,但还是挡不住愤怒民众的黑字和鸡蛋。

加藤智博父母向公众道歉

为什么要骂凶手家属? 安德鲁·所罗门在《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位母亲的自白》的推荐序言中写道,“我们想要相信犯罪是我们的父母造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因为我们养育了很好的孩子。”这样我的家人就不会受苦了。”

当我们责怪凶手的导师时,本质上是害怕自己也会教育出凶手,所以我们只能抱着“公平世界假说”安慰自己,只要不犯这样的错误,就可以避免不幸。

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我们离那些滥杀无辜的人还有多远?

我们努力寻找凶手家庭教育中的错误。 不幸的是,这种错误的存在就是薛定谔的状态。

苏,《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位母亲的自白》的作者,是凶手迪伦的母亲,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她绝对是家庭教育中“足够好的妈妈”。 她对迪伦给予了足够的爱,但并不溺爱他。 但她的孩子仍然成为了滥杀无辜的凶手。

“我每天睡不到两个小时,我一直在想,我哪里教坏了孩子?……是因为我们太自私太忙,没有时间和孩子聊天,所以我们就这样教孩子。”变态。杀人犯?……世界上没有父母,培养一个杀人犯需要二十年!”

《我们与邪恶的距离》凶手父母向媒体下跪

这句台词出自台剧《我们与邪恶的距离》。 李晓明乱杀事件发生后,他的父母受到媒体的追查和拦截,所以发出了这样的自诉状。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好的家教可能会教出犯罪者,而不好的父母不一定会滋生凶手。 更重要的是,没有完美的父母,就像没有完美的受害者一样。 他们的家人看起来就像我们一样。

这不完全是辅导的问题,它不仅仅是辅导的问题。

日本曾对52名乱杀人犯进行分析,想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1、从年龄来看,青壮年男性占绝大多数,其中16-39岁占73.1%。

2、从家庭状况来看,独居或与父母共同居住的人数最多,分别占50%和38.5%。

3、从婚姻状况来看,大部分凶手未婚或离婚,其中未婚者占82.7%,离婚一两次者占13.4%。 案发时,86%的凶手没有约会对象,53%的人甚至没有一个朋友。 孤独可能是一个问题。

4、从经济状况看,虽然47人(90.4%)有劳动经历,但实际犯罪时只有10人(19.2%)在工作,其中只有4人(7.6%)是全职员工,其余6人为派遣工。

5、他们的杀人动机非常复杂。 其中一些人是为了发泄强烈的不满(44.2%)。 他们要么对自己的经历不满意,要么对特定群体不满意,要么有强烈的求死念头(11.5%),要么希望死。 越狱(17.3%)。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勾勒出一幅狂杀凶手的肖像。 他的生活可能并不顺利,学业或就业也可能不顺利。 他与家人的关系可能疏远,或者他可能过度依赖父母。 他可能朋友很少,经常孤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压抑和绝望,他积累了很多的不满和仇恨,想要用大量的谋杀来寻找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描述并不是要给这个群体贴上“乱杀”的标签,但可能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关注。 其实他们的长相和我们很相似,他们的家庭和我们很相似,他们的亲子关系也很相似。 除了最后一点之外,他们看起来都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他们变成了“坏人”呢?

一些研究人员称其为“心理异常”,可能伴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 然而,绝大多数随机杀人犯都具有完整的行为能力和识别和控制能力。 问题的核心或许是凶杀案的动机——社会的不满。 ,这是怎么发生的?

乱杀,死刑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默顿曾经分析过社会结构如何对某些人施加显性压力。 “由于文化上对成功目标的夸大,人们不再在情感上同意规则。 。 。 。 换句话说,对主导成功目标的强调与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制度程序的强调越来越脱节。”

我们就用人性的角度来说吧。 社会文化强调你应该成功,但实现成功的手段非常有限,所以你制造了社会压力。

对于大多数杀人犯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理想和追求,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成为失败者。 然而,由于成功的目标与实现手段之间的不平衡,他们无法找到现实的出路,最终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不满导致自杀和肆意谋杀犯罪。

秋叶原乱杀案的凶手加藤智博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入自己心仪的北海道大学工学院。 他找到了几份工作,但最终辞职了。 他梦想成为科技界的精英,但在现实中却处处遇到障碍。 之后,他只能在网上留言板留言抱怨、抱怨,但这并没有带来缓解。 反而遭到网友的嘲笑和咒骂,引发了他的厌世和仇恨。

乱杀人被抓后,他声称自己的作案动机是“心情压抑、厌倦了生活,他来到秋叶原就是想杀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大事件”。

“让生活中获胜的球队见鬼去吧”

川崎案仍在调查中,但臼井真志教授给出了他的犯罪心理分析:“很多囚犯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应该这样’的想法。虽然他们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想最终实现一个伟大的逆转,向不接受他的社会进行报复。”

他们的诉求就是报复社会,向社会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怨恨。 他们真的可以将谋杀“归咎于”社会吗?

究其根本原因,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可能是密不可分的。 有研究者发现,社会地位结构、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结构的差异和分化确实会导致失范感的产生。 缺乏菱形社会结构、贫富差距过大、发展机会不平等、社会分层流动停滞等,可能使社会成员产生相对剥夺感,甚至极度仇恨和仇恨。心理不平衡。

当然,这种感觉也可能是主观的。 即使存在合理的社会差距,仍然存在能否被正确理解的问题。 滥杀无辜的凶手往往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因此更容易产生主观感受。 平心而论,达到心理平衡也比较困难。

就个人而言,滥杀无辜的凶手往往是道德水平非常低下的人。 因为很多人在生活的压迫下都不会杀人,更何况是弱者和无辜者,宁愿自杀。 只有那些道德观念差的人才会宁愿杀人,或者“背上几个人”才自杀。

从家庭层面来说,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也是有内在原因的。 亚洲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关系将每个家庭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孩子是父母的附庸,这很容易导致一些人成年后仍然向父母要钱。 另外,没有工作可以实现个人价值。 个体很容易产生否定自我的极端思想,在封闭的空间里也容易产生怨恨和不满。

最近的例子是“昭和儿子对平成废品的终极制裁”,日本前副大臣因为担心自己会伤害附近的小学生而杀害了失业的宅男儿子。 44岁的儿子长期失业。 他每天蹲在家里打游戏,和父母大喊大叫、争吵,后来开始抱怨附近的小学和小学生。 在他父亲眼里,他是一个潜在的杀人犯。 为了避免“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亲自“制裁”了他。

44岁受害人自述“啃老”

总而言之,滥杀滥伤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如果我们只关注微观动机,而不揭露凶手背后更隐晦的社会问题,我们永远无法了解真相,找出真正的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我们不想关心凶手的故事,我们只想看到他被判处死刑。

对凶手喊“杀”是最简单的,但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除了极少数具有天生反社会性格的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的杀人犯。 他们的犯罪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深入其中并分析它们,我们就无法真正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红谷滩女孩走了,我们感到难过,但我们还是要走出家门去工作、生活。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杀人为生”的社会,我们还需要一个犯罪率低的社会。

正如一位日本网友所说,无论警察装备多么先进,都无法阻止突发凶杀案。 与其这样做,不如考虑如何改善一个充满仇恨和不尊重的社会。

1.秋叶原大屠杀。 维基百科

2、从《我们与邪恶的距离》看乱杀(二):普通家庭为何养出杀人犯?

3.随机杀手没有朋友+没有工作+收入低……可能是高危人群

4.张小虎。 我国乱杀犯罪的现实现状与理论分析[J]. 江海学报,2011(1):125-130。

5.赵天水。 我国乱杀的研究现状、社会原因及预防

标签:  深度好文 奇闻轶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