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防治的重视方法分析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4-25 阅读(35)

浅谈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策略农药残留是指使用农药后残留在生物体、农产品(或食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 除农药本身外,还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 它们是农药。 及其他相关物质。 残留的农药残留量称为残留水平,以毫克每千克样品(mg/kg)表示。 农药残留是农药施用后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则存在通过食物链对人畜造成不利影响或毒害生态系统生物的风险。 摘要:通过对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农药残留量的因素,提出了减少农药残留的控制策略。农产品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农产品; 控制策略; 农药残留。 随着连云港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农产品生产中,由于过量施用、农药造成的农产品中有毒物质残留也对人们构成突出威胁。 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必须高度认识和加强对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从战略角度看农产品。 1、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十一五”之前,由于大部分农民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老式手动喷雾器,“跑、滴、漏”现象十分严重。 农药利用率仅为30%,仅使用了部分农药。 当喷洒在农作物上时,大部分农药会落入土壤和空气中。 农作物上附着的农药也会因风雨而渗入土壤。 大气中的农药再次落入土壤中,增加了土壤中农药残留及衍生物的含量。 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

土壤中的农药被灌溉水和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污染水源; 加之部分农民不合理使用农药,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 “十一五”后,由于国家实行植保机械购置补贴,大部分农户使用机动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和电动喷雾机。 农药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它还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 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特别是专业植保防治工作的大力推进,也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连云港市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每667平方米)化学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173.652克、155.14克和142.3克。 其中,2012年全市化学农药使用量9878.12吨。 高效低毒化学品农药使用面积491.58万hm2; 2012年每667平方米化学农药使用量为142.3克(每667平方米纯量),比2011年的155.14克下降8.28%。连云港市开展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常规检测,实行县、区月度检查和报告制度。 全年检测4万批次蔬菜。 经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达96%以上,位居全省前10名。 上游水平。 同时,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达到310万吨,绿色食品年产量达到11万吨,有机食品年产量达到154吨。 “三品”产量占全市食用农产品总产量的39.58%,居全省第一。

2、影响农药残留的因素 2.1农药销售渠道众多、混乱、鱼龙混杂。 随着农业投入品市场的自由化,不再有市场准入限制。 目前,除农业和农业投入部门外,大量农药经营主体都是私人个体。 在企业经营中,特别是基层农药销售点,药品来源不明。 一些零售商为了多卖药品、多赚点钱,乱开处方,混合多种农药,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 2.2农药使用不当。 随着农村优质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是老弱病残以及妇女。 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一些简单的病虫害信息都看不懂,更何况科技素养低,很难掌握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在购买和使用农药时非常盲目服从。 农药的错误使用已成为阻碍病虫害防治的瓶颈,也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2.3农药利用率低。 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作物布局日趋复杂,影响了农田生态系统。 病虫害种类较多,加之气候条件异常,导致病虫害的突发性、暴发性、复发性、流行性日益增多。 。 此外,妇女和老年人使用的农药施药机械大多是质量低劣的手动喷雾器。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雾化效果差,农药利用率低,制约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发展。 3、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对策 3.1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农业执法部门按照全省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和“安全农资下乡进村”要求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品种,做好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 特别是加大对农药流通中心和生产企业的检查力度,净化农药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

3.2加强病虫害预报,减少农民盲目使用农药。 预测和报告是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预测和报告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防控的有效性。 近年来,植保工作紧跟形势发展,与时俱进,打造“绿色植保”、“大众植保”,开创了植保工作新局面。 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重大病虫害会诊制度,大幅提高植保预报准确率,同时尽早制定防治预案有条件的,及时发布防控信息,落实重点防控技术措施。 并利用电视、白纸、现场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将植保信息传递给农民,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 3.3 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开展农药减少使用工作 3.3.1 农业措施 3.3.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推广应用抗(耐)病品种,针对某些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坚持优质、高产、多抗的原则选择抗病品种,大力淘汰高感品种。 例如,针对近年来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在黑条矮缩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乌云粳21、华粳6号、淮稻5号等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6已减少。 在条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混合发生的地区,应选用抗条斑病和黑条矮缩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 在玉米粗糙病最流行的地区,应推广种植中玉4号、苏玉19、苏玉10、花单1号、农大108等相对耐病品种。 推广应用抗虫棉防治棉铃虫。 不仅降低了防治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

3.3.1.2 合理轮作 适当轮作也是对某些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例如,推广旱旱轮作,防治小麦全腐病、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等。 3.3.2 物理措施 3.3.2.1 推广太阳能杀虫灯 太阳能杀虫灯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杀虫技术,目前已在部分地区的无污染生产基地得到应用。 3.3.2.2 用黄板诱杀成虫。 近年来,粉虱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烟粉虱。 推广使用黄板诱杀成虫既经济又环保。 3.3.2.3推广使用防虫网和无纺布,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稻田,切断虫源田。 水稻播种后,用20目以上防虫网或15-20g/m2的无纺布覆盖整个稻田,防止病毒迁移和传播(2010年,全市稻田无纺布覆盖面积达到0.07hm2)。 3.3.3化学防治3.3.3.1施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例如井冈霉素、井冈仙人掌等生物农药用于防治纹枯病。 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目前主要用于防治蔬菜害虫和水稻螟虫。 3.3.3.2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近年来,连云港市因地制宜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新品种、新制剂,指导农民使用。 正确选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针对小麦赤霉病,推广氰胺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 水稻牛飞虱使用吡蚜酮、异丙威、稻风散、敌敌畏等农药; 稻纵卷叶螟、推广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茚虫威、毒死蜱、甲维盐等单剂及其复配剂; 针对烟粉虱,可选用毒死蜱、布洛芬、敌敌畏、吡虫啉、菊花、苦参碱、阿维菌素等药剂。

3.3.3.3推广专业统一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 植保专业统一防治是防治重大病虫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也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这项工作从培育宣传典型、落实支持政策、加强技术培训、开展考核四个方面推进,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育了乡镇级主导运营模式、农村二级联动型、村级主导运营模式、个人投资运营模式等特色服务组织。 全市水稻、小麦重大病虫害专业统一防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 高产创建示范区病虫​​害专业统一防治覆盖率达到100%。 据调查测算,参与病虫害专业统一防治的田块比农民自主防治平均每亩少用农药1.5倍,节省农药成本10至20元,减少农药使用量15%以上,防治效果提高15%。 〜20%。 3.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3.4.1重点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 按照“有机构、有设施、有人员、有资金、有手段”的标准,对全市涉农镇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管。 开展安全监管工作综合考核,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运输车辆抽检等基础条件、经营场所,加大监管经费,强化各乡镇农产品生产。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软硬件,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健全监管长效机制。

3.4.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加快农业部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建设。 乡镇监测站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将基本覆盖县区、乡镇,检测站具备快速检测能力。 全市要加快形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技术支撑、县级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检测站为抓手、企业检测室为补充的四级检测网络,实现无缝衔接全市监控。 3.4.3推动追溯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督管理,规范产地编码、生产档案、产品标识、数据采集、传输标准等,存储和管理农产品等基础信息产品生产者和产品安全信用。 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指导乡镇检测站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内容,实现县间信息共享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用户提供决策信息、技术支持和安全消费指导等服务。

标签:  农药 防治 残留 乡镇 效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