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摄影师王红:定格战场上一个令人震撼的瞬间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4-25 阅读(46)

【编者按】战地摄影师王宏是崂山战役的目击者。 他用镜头真实讲述历史,定格战场上每一个震撼感人的瞬间。 我想了解一下他的《军魂》、《致命之吻》、《搜查镇压》、《国酒远征》、《突击队队长马全斌激战胜利》等著名战地摄影作品的诞生情况、《奔赴敌线的共和军战士》、《营救战友》等? 你想了解参战官兵之间的战友情、母子情、生死情吗? 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虽然崂山之战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再次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情感的闸门依然瞬间打开,战争硝烟的场景又会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

王宏1956年出生于西安一个军人家庭,1976年入伍,1977年开始摄影,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荣获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1985年,王宏以摄影师身份参加对越防御行动。 1986年10月14日,他“挤进”突击队参加“蓝箭B行动”,受重伤。 1987年,他会见国防部长张爱萍。 1996年,转任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在《珠海特区报》工作。 2007年,他因健康原因退休。

王红被评为“全军十佳新闻摄影师”、“中国晚报十佳新闻摄影师”之一。 代表作品:《军魂》获《中华大地》全国黑白摄影金奖; 《回到沧桑之路》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 《澳门五星级红旗升起第一人杜兰》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评审铜奖; “广东省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 《生命的记忆》荣获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优秀摄影师奖”。 曾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摄影家、凤凰卫视等媒体的独家专访和报道。

先后策划、主编、执行编辑刊物《第二届中国珠海航天博览会纪实》、《短镜头——当代中国晚报记者纪实摄影》、《视觉2004·珠海城市日记》、《生命的记忆——王红老山》《战场影像》《那拉刻417号》等

王红历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军魂战士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军魂摄影报社主编、珠海特区摄影部副主任新闻,珠江晚报编委,摄影、文体部主任。 等级相等。

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_血战地胡多少翻_血战地胡多少倍

王宏(左一)举着相机和等待冲锋的突击队员。摄影:商厚丰

王宏,曾经是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近年来有些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由于现在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从未真正广泛传播。

事实上,他并不是唯一一个。 他在47军的战友,如刘军(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梁子(后来成为著名的国际旅行家、纪录片导演)、张福涵(曾担任当时最著名的媒体集团)西)《华商报》老板),还有战死沙场的王宏徒弟袁熙。 他们的战地摄影作品几乎被封印在历史的时空中,难得一见。

2007年平遥摄影节上,当王宏的战地摄影作品《压在贝壳箱底》首次正式展出时,不少观众以为他在拍摄电视剧剧照。

资深媒体人杨朗写道:“在时尚界泛滥的视觉形象中,有什么能一下子抓住你,让你眼睛窒息?那就是王红。”

著名摄影评论家鲍坤看到王宏,遗憾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拿出这些照片?”

近年来,王红很少拍照。 退休后,他开始花更多的时间为那些陷入困境或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老战友奔走相助。

前不久,趁着电影《芳华》热播,我们用微信采访了这位生活在珠海的敢言西北汉子、传奇战地摄影师,请他谈谈战争时期的青春。

最近上映的电影《青春》你看过吗? 你感觉如何?

我连续看了两部。 我不怕你笑话,我看的时候眼含热泪! 因为《青春》涉及越南战争,一下子点燃了退伍军人终于被“关注”的火焰。 “集结队伍,穿军装看《青春》”成为电影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他们太“那个”,因为从1979年到1989年,这场持续了整整十年、离我们最近的战争被“屏蔽”了。 这些高呼“谢谢我,十亿人都会幸福”的“最可爱的人们”,他们真想借电影《青春》,让这段历史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各种情绪和味道混合。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泪水在漆黑的剧场里“疯狂”地流……谁说流血的男人不流泪?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泪流满面了。 第二次看的时候,我咬牙不肯再哭,但看到刘峰被欺负,假腿掉在地上的那一幕,我还是哭了,战友说:“操你妈的” ,你竟然敢与战斗英雄战斗!” 崩溃了。

我之所以忍不住流泪,是因为我在老团长刘亚苏将军的指挥下,为中国退伍军人做慈善工作。 比电影还要惨烈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等功军官在乡下放羊,副营长因连队倒闭而卖破布,有的“上马了”。杀贼下马念经”,也有的因赌博而不舍命。 那些在战场上被“选出来”的人,更有可能在前线入党,下岗后,妻子离婚,女儿断绝关系,生活窘迫,却仍坚持付出几十年来的党费。

说实话,我们这些参战老兵已经赶上了习主席的好时代。 《青春》可以通过审查并向公众发布,即使对《青春》的评价褒贬不一。 抛开导演个人的艺术观点,我为冯小刚和严歌苓鼓掌,只是因为冯小刚敢于闯入禁区,让《青春》成为参战老兵的“出口”和“减压阀”,让人民正视历史和现实。 。 当然,这毕竟只是电影,电影和真实的战场还是有差距的。

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_血战地胡多少倍_血战地胡多少翻

老山主峰云雾缭绕。摄影:王宏

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_血战地胡多少翻_血战地胡多少倍

突击队实战训练后合影| 1986年8月,某团五连全兵种第一次联训结束前,部队首长提出与突击队员合影。 同年10月,该连只用了17分钟就冲进了敌军阵地,收复了敌军占据的一定阵地和高地。然而,画面上的一些战士还没看到合影就已经牺牲了... 摄影:王红

真实情况真的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吗?

不知道你问的《青春》中的“真实情况”指的是什么? 但“电影”一旦被导演剪辑,即使标榜“绝对纪录片”,你看到的也会是“扭曲的”。 因为电影使用了包括编剧、导演、摄影、美术、音乐、表演、服装、剪辑等一切手段来完成电影的制作。 比如电影《青春》中刘峰的战斗场面,一枪拍了6分钟,堪称电影制作的典范。 你是在逼我“找麻烦”吗? 确实有。 想象一下:如果刘峰在那次战斗中不幸被炮弹炸掉头盔,结果发现刘峰“单面”的浓密头发被剃光了。 不知道观众会作何反应,但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都会称赞冯小刚连这个细节都严格把控。 以执行作战任务的陆军第47集团军为例。 在战场上,除了特批的文工团成员允许留长发外,从将军到士兵,男兵全部剃光头,女兵全部留耳短发。 为什么? 你自己想办法吧!

就我自己而言,当我决定追这部战斗纪录片的那一刻,“紧张感”就伴随着我。 虽然我已经调整好了心态,做好了“不紧张”的准备,但没想到战斗开始后,除了比想象中紧张一百倍之外,还发生了比想象中还要紧张的惨剧。紧张的气氛,还有比悲剧更惨烈的血腥。 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血,但你无法“触摸”它; 激烈的战斗中,每个人都是战斗员,每时每刻都面临生死。 我先是沾满了战友的鲜血,然后又倒进了自己的血泊中。

冯小刚可以让电影里的战争有更多的爆炸、更猛烈的炮火、更惨烈的伤亡、更震撼的视听效果,但他不能让你亲身体验战争。 因为你观看的战争只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军人杀敌报国则是一种“牺牲”的行为。 激烈战斗中的突击队员随时可能死亡、受伤、致残,但你不用担心电影院里炮弹爆炸……

再次强调,永远不要将电影中的战争与亲眼目睹的战争进行比较!

我在您出版的《生命记忆——王红崂山战地影像》上看到了您的作品《女文工团员与男突击队》。 能谈谈你见过的艺术团吗?

战争期间,我们没有把“艺术工作队”称为“艺术团”,而是直接称为“演出队”。

《女文工团员、男突击队》照片中的女战士是原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的高级舞蹈演员付媛。 她趁着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之际,放弃大都市的安逸生活,选择加入139师政治部演出队执行作战任务。 她有基层慰问演出——军训、军训的经验。 她和女战士们成为一线官兵最喜爱的“战地女神”。

我粗略地算了一下。 我部队参加云南崂山前线对越防御作战的18个月里,表演队进行了多次表演:战斗训练、阵地防守、进攻点、战后总结、出征大会、宣誓大会等。 、表彰、慰问、追悼会等等,真的是每一个场合都要表演。

即使演出队有两天空闲时间,付媛等姐妹也会纠缠队长,说女兵的歌舞最受前线官兵欢迎,要求到前线表演。他们的战友。

女队员积极应战的积极性当然需要深思熟虑和保障。 不过,由于前锋位置的人数有限,不可能所有人都去。 这让他们表演队的领队有些担心:既不能违反战场纪律,也不能协调男女比例; 既不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又保证安全万无一失。 让A走,B有反对,最后平衡了A和B,但是B和D不愿意……因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表演团队,所以我们轮流吧。

几轮下来,表演队99%的女演员都奔赴前线,为前线官兵表演。 有些地方太危险,无法到达,所以他们给电话那头的战友们送去歌曲和慰问。 连指导员说:“文工团的成员也是战士,他们的一首歌比我的一节政治课还值钱。”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束了,但你问为什么“百分之一的她”没有走?

说实话,她的歌舞在前线也很受欢迎,也被称为“战地女神”。 但后来演出组的领导觉得既然是轮换,就让她跟团队一起去一线演出。 第一次和第二次我问她好几次,她总是以不来月经为借口。 男女不同,特殊情况需要照顾,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是,她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月经”持续一个月呢? 她来过几次了? 她怕死吗? 还是为军人服务的“态度”有问题? 三十多年前,人们有一个非黑即白的观念——不去就怕死;不去就怕死;不去就怕死;不去就怕死;不去就怕死;不去就怕死;不去就怕死; 如果你不主动,那就是态度问题。 你必须接受批评。 可以沉默,但不能乱……不,两个人不是在说话。 “他”被“她”惹恼了,打了她一巴掌,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五个指纹。 因此,他受到上级行政警告。

看完《青春》,我又和他聊起当年的演出团队,以及对他的处罚。 他说:“我可以借此机会向她道歉,但我没有机会后悔自己年轻时的不理智行为!”

血战地胡多少倍_血战地胡多少翻_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

战地表演系列第一部| 1986年元旦,云南崂山前线。 陆军第47集团军所属139师政治部野战文工团为训练对越防御作战的官兵表演了当时最流行的“迪斯科”。摄影:王红

血战地胡多少翻_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_血战地胡多少倍

送药,送舞| 1986年6月,部队医院医务兵到炮兵旅阵地检阅,为战友们表演了自编舞蹈。 他们握着习惯了针绷带的手,翩翩起舞。 前线的人们高兴地与白衣天使击掌。摄影:王红

血战地胡多少翻_血战地胡多少倍_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

崂山迪斯科| 1986年7月20日,崂山前线某师侦察连战士刚刚返回阵地。 他们懒得把身上的弹袋摘下来,随着只听节奏听不到旋律的音乐咆哮起来。 他一边喊一边跳崂山迪斯科。摄影:王红

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_血战地胡多少翻_血战地胡多少倍

女文工团成员与男突击队员| 1986年10月12日,在“特种兵第五连”驻扎训练的小树林里,两名突击队员端着饭碗离开“餐桌”,专程隆重地为出征送行。 女文工团成员窃窃私语。摄影:王红

这张名为“死亡之吻”的照片是我根据战场上流传已久的故事复制的。 从场景的灯光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艺术摄影。 再次澄清,自这张照片发表以来,我从未给它贴上“新闻摄影”的标签。 用现在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观念摄影。

照片《死亡之吻》拍摄于1986年,那年我参加了全国摄影展。 虽然没有展出,但当年的《大众摄影》杂志公开透露,评委之间对于《吻》是否会“获得金奖”或“能否入选”存在争议。 此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文章称:赞成者认为该作品“揭示了战争中的人性”,反对者则认为“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被取消参展资格。

这张照片是否被选中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张照片来了解我亲身经历的摄影时代。

我刚开始学摄影的时候,还是沿袭了从苏联学来的。 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大多强调相机的“宣传重”功能。 我们手中的相机是鼓舞群众同敌人斗争的宣传工具。

可以说,二战历史上有很多组织拍摄的照片,就是“重视宣传”的证明。 这既受到方法论、认识论等主观原因的制约,也受到胶片感光度、快门速度等技术发展等客观原因的制约。 现在“荷兰赛”的纪实照片,你试试吧……别说组织拍摄了,你半个“P”个小烟头,不丢饭碗才怪!

介绍《死亡之吻》的背景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用纯粹纪实的拍摄方式,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突击队队长马全斌》等一系列秉持新闻纪实原则的照片。 作为新闻摄影理论的研究者,我们难道不应该从经历过的人身上得出一些结论吗? 你还说这一代人是“青哀”吗?

我粗浅的体会是,既然是组织拍摄,就一定要拍经典; 既然是纪实拍摄,我的镜头就应该准确地瞄准冲锋陷阵的战友。

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_血战地胡多少翻_血战地胡多少倍

死亡之吻| 在崂山前线采访时,一位美丽的女战士动情地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名18岁的战士受了重伤,对救起他的护士姐姐说:“我是我,我没有。”我唯一遗憾的是,请答应我的请求……我听说,没有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护士姐姐可以吻我吗?”年轻的战士,他对她微笑,缓缓闭上眼睛,无悔地过着自己的十八岁生活……摄影:王红

血战地胡多少倍_越战的血:150幅以血和命换来的战地绝照_血战地胡多少翻

当时《大众摄影》收到了雪花般的读者来信……讨论《死亡之吻》

(待续)

标签:  摄影 王红 战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