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1-26 阅读(86)

《教育论文——探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 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探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的论文(9页珍藏版)》请网上安全图书馆搜索。

一、论文摘要探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稳步提高,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水平严重失衡,城乡差距尤为显着。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变其弱势地位,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首当其冲的是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 农村地区; 义务教育; 金融; 转移支付; 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差距巨大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9年全国38.7%的初中生和61.3%的小学生在农村学校就读,但只有约36%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到农村。政府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和缩小地区差异。 笔者对我国当前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2、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1.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政府之间财政资源向上和向下转移的制度。 广义上,一般是指国内各级政府按照财权与行政事权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层次和规模的一种分配形式。 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收入和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补贴。 收入已上缴。 狭义的转移支付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向相邻两级政府下级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 近年来,税费改革和基础教育制度都进行了实质性调整,但一些领域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转移支付的调节效果不明显。

3. 穷。 我国现行制度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退税和专项转移支付是主要形式。 例如,2002年税收返还占4.9%,而近年来转型期转移支付均未超过2%。 退税也是按照地方税级来的,也就是说经济发达的地区多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少一些。 这看似合理,保持了原有的兴趣格局,但却对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公平但根本不促销。 除“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外,专项转移支付均为一次性或临时性投资,对消除地区差异作用不大。 1.2专项转移支付数额小、范围窄。专项转移支付多为一次性投资,无法缩小地区间经常性资金差距。 以中央专项资金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为例。 2011年中央财政投资21个

4、省、市、自治区852个县共投入79亿元,平均每年只有7亿元。 与每年约1500亿元的义务教育实际支出相比,效果极为有限。 此外,专项转移支付主要用于购置校舍、教学设备等一次性支出,固定人员资金几乎不涉及。 据统计,虽然自2001年起中央每年拨付教师工资转移支付50亿元,但截至2008年4月,全国22个省区市拖欠教师工资仅65.7亿元。 1.3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被挪用、扣留。 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由各级财政管理。 在不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下,不仅一般性转移支付不能按规定比例分配,专项转移支付也经常被挪用、占用。上海教育科学院智力发展研究所的数据显示,491个国家全国各地

5、贫困县家庭教育经费和初等教育费用分析结果显示,国家每年向贫困县提供数千万元的补贴。 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似乎并没有显着的效果,也就是说,真正特别贫困的农村小学似乎并没有得到任何程度的受益。 1.4配套补贴配套比例设计不合理。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要求省级及以下政府按1:2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但仅规定配套资金比例,未明确规定省、市、县的责任、乡镇政府。 截至2002年9月底,中央共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省级财政安排1115亿元,地方自筹357亿元,总投资7689亿元。元。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重仅占地方财政的4%左右。 另一方面,对于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贫困县来说,配套资金超出其承受能力,势必会产生两个不良后果。

6.:第一,没有配套资金就拿不到补贴,这违背了中央设立这项补贴的初衷; 其次,如果不能提供配套资金,就只能借钱或将财政责任转嫁给农民,从而加重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总之,2001年以来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调整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仍面临严峻挑战。 彻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2.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创新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 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创新,是指改革传统的“一级政府、一级教育、一级学校”体制,实行“县级管理、多方合作”的新型办学体制。各级政府共享资金。” 要点是:实行公共事务委托责任制。 即依法各级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职能由县级政府通过委托授权县级或相关部门履行

七、县级市、区政府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义务教育。 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各级政府管理的小学、初中均划归县级政府管理。 经费由中央、省、县(市)政府按照一定规则共享。 这一共享规则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的。 2.1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新的办学体制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县级学校设立后,城乡学校均由县政府资助和管理,改变了城乡教育分开的局面。 再加上实行绩效管理和统一生均成本分配资金,消除了农村教育资金流向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实现城乡学校公平。 其次,教育公平还指缩小学生获得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差异。 新的办学体制强化了教育质量考核机制。 最后,新体制也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八、“分级管理、多级共享”办学体制的建立,省、市政府不再直接举办义务教育,有利于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实现教育公平。 2.2 符合义务教育法律。 第一,符合政府的改革方向。 新的办学体制采用委托责任制,实现办学机构与投资者适度分离。 这使我们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适度为原则,寻求合理的办学之道。 其次,符合国际惯例。 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印度、韩国等六个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考察可以看出,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的财政制度,所有义务教育成功的国家都采用了财政制度。 “基层地方政府”“县级管理、多级政府共享经费”的办学体制不仅符合中国实际,也符合义务教育本身的规律。 因此,它是中国

九、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方向。 3.完善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政策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非常重要的公共产品。 以国家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制度背景,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区分地区差异,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创新思路,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依据。 3.1中央和省级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支付主体。 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投入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能力逐年提高,中央财政完全有能力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方面发挥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中央财政也有能力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10. 支持。 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的根本出路。 它还为全国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提供大致相同的财政资源。 发挥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作用。 除了财政部门外,地方政府也应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方面给予一定的重视。 3.2加快现行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对省级一般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省市政府责任分担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十分紧迫。 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些能够在短期内改善现状的措施,以解燃眉之急。 3.3完善监督机制,防止转移支付挪用。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出为

11. 挪用和扣缴款项的现象普遍存在。 根本原因是基层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然而,完善基层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因此,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尽快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防止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挪用,并在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分配等方面加强监管。使用和管理,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可靠的财政投入保障。 3.4 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体系。 如何科学衡量义务教育最低经费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是建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 计算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数额时,必须考虑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义务教育标准收入,以及下级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计算资金需求和财政负担

12、考虑承担能力时,应采用因子法,严格按照标准公式进行分配。 该公式包含受助人无法控制的因素,拨款数额不受当地政府教育决策的影响。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3.5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各级政府缴费比例。 根据各级政府的实际财力,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各类资金的初始来源和责任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 由于中央集中了各级财政50%以上的政府财力,教师工资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最大支出,历年占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80%以上。 因此,在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划分中,建议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资金承担主体责任,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资金承担部分责任。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问题。 这是困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 此外,东、中部地区省级人民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教师工资的部分经费。 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经费,可以由省、地、县、乡四级人民政府分工负责。 参考文献 1 梁鹏、岳树民 公共财政 北京:首都经​​济 2 马国贤 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振东. 试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J].中国教育杂志社。 2005.(6) 4杜宇红_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标签:  转移支付 农村 中央财政 财政制度 义务教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