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值得收藏!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4-26 阅读(41)

03

20世纪50、60年代新诗作家队伍的构成:

A。 建国前成名的诗人

如郭沫若、冯至、冰心、王敬之、于平伯、冯雪峰等五四运动时期的第一代诗人; 饶孟侃、孙大羽、陈梦佳、卞之琳、李光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等第三代诗人是20世纪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

b. 建国前开始创作并在此期间成名的诗人(主力)

如郭小川、何敬之、文杰、李季、蔡其蛟、颜辰、龚牧、沙鸥等“第三代诗人”。

C。 建国后进入诗坛的青年诗人

如李迎、颜毅、古工、宫六、白华、梁尚全、张咏梅、周良培、流沙河等。

名词解释:政治抒情

“政治抒情诗”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将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对当代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思潮发表评论和情感反应。 在诗歌形式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政治评论式的概念叙述相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和抽象的概念,但用比喻的语言来表达”。 郭小川、何敬之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此类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达,河北丰宁人。 诗人和武士的人生立场,导致他的诗歌在政治抒情和个人探索之间摇摆不定。

1、1955年至1956年(初期),创作诗歌《进军困难》、《投入激烈的战争》、《致青年公民》

2、1957年至1960年(探索期)抒情诗:《仰望星空》《致大海》叙事诗:《白雪赞歌》《深谷》《艰难的爱》《一和八》 ”

3、1960年至1965年(成熟期)《厦门风情》、《乡村小路》、《甘蔗林-绿纱帐》、《绿纱帐-甘蔗林》、《敬酒歌》、《昆仑之旅》

4、1966年至1976年《团泊洼之秋》、《秋歌》(后期)

2、简答:郭小川诗歌的特点。

A。 从重大政治问题出发,选取素材,提出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具备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道德情操。

b. 力图探索革命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现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思考和发现。

C。 注重诗歌形式的创新,采用民歌体、新格律诗、自由体、半自由体等。

3、简答:何敬之在诗歌方面的思想艺术成就。 《雷锋之歌》《大声唱》

思想内容:何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是对时代的颂歌,表达时代的重大事件。

艺术特点: 1、想象、夸张、幻想等技法与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 2、吸收民歌、古诗词的营养,以及外来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阶梯体”等。

文杰(1923-1971),江苏人。 诗集:《天山田园》(1956)《复仇的火焰》第一、二部(1959、1962)

爱情诗的特点 1、浓郁的少数民族乡土气息和生活情感,色彩鲜艳,风格清新。 2、将爱情生活与快乐劳动结合起来,表达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情操。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年至1957年,主要内容和成果是对传统戏曲的“革新”——即“戏曲改革”。 出现过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关》等。

第二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58年至1976年,主要成就是现代京剧的重大突破,使现代京剧成为一种新的风格并得到观众的认可。 出现了《大红灯笼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突击白虎班》等现代京剧剧目。 缺点是:戏剧加唱模式盛行; 现代京剧“八股”一统天下。

4.名词解释:“第四种文字”

1956年春开始出现的“第四稿”代表了一场反对公式化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文艺界“双百政策”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 这个词是李红(刘川)在评论《杜鹃又哭》(杨露芳)时提出的。 他认为当时的文字只有工人、农民、士兵三类,每种文字都有自己固定的框架。 《布》突破了现有的三个框架,是第四个“忠实于生命独特形式”的剧本。 代表作有《同甘共苦》、《冬笑横吹》《海默》等。此外还有陆彦洲的《归来》、何秋的《新导演到来之前》、王少言的《葡萄烂了》等。 、李超的《忙于开会》等剧也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而受到关注。 该作品是“第四种剧本”。 突破“工农兵剧本”既定框架和公式(“工人剧本——先进思想与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加入社会与不加入社会的斗争;军队剧本——军事斗争”我军与敌军​​之间”)。

成就:

1、勇敢突破“人性”、“人文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们的道德、情感、爱情生活。 它深刻描绘了人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群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2、勇敢突破只许表扬不许暴露的禁区,大胆介入生活,尖锐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这也是第四种文字的两个显着特征。 它们也是当代戏剧第一次高潮的两项成果。 这一时期戏剧创作最辉煌的潮流是老舍《茶馆》的出现。

田汉的《文成公主》《关汉卿》《谢瑶环》

郭沫若《蔡文姬》(翻案之作,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形象)《武则天》

曹禺的《剑勇》(1961)(吴越之战的故事)《王昭君》(1978)

五、术语解释:“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1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文艺界开始调整。 1962年3月,召开广州话剧、戏曲、儿童剧创作会议。 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大会上的讲话和《论思想问题》的报告批判了“左”倾思潮。 但此后不久,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永远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再次煽动“左”倾思潮抬头。 在戏剧界,“社会主义教育剧”正是在这种阶级斗争的潮流中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剧”以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如《槐树村》(胡克)等。

6.

老舍的戏剧

解放后,他共创作了23部戏剧,其中以《龙须沟》(1951年)和《茶馆》(1957年)最为成功。

思想内容:歌颂新时代、新社会。

A。 通过新旧对比来描述人物命运的变化。 (《方珍珠》与《龙须沟》)b. 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生活。 (“女店员”)c. 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拳头》和《茶馆》)

★7. 简而言之:《茶馆》的艺术成就。

(1)表达主题的独特性。 逆向追踪法。 用消极的一面来表现积极的一面。 揭晓的主题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但他重点写清朝的黑暗、军阀告发所造成的混乱以及国民党统治的潜在危险,并对消极的一面大做文章。 这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来说实在是“好”。 不用说一句话,你就能浪漫起来。”

(二)意境的巧妙、独特。 “侧揭法”,以小见大。 小茶馆成为了广阔中国的一扇“窗口”,或者说是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具有象征意义。 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以历史为纵线,以社会为横面,分别是晚清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蒋统治时期。 它体现了作者在历史与表面交汇处的创作意图,具有历史/图像与虚拟/真实的结合。 、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

(3)人物塑造和个性化语言。 用个性化的台词塑造出一群个性化的人物。 “三老”的形象有王利发、秦忠义、常四爷等,“肖像展式”手法摒弃了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物”手法,采用“ “肖像展式”的方法来组织全剧、展开场景、刻画人物。

八、术语解释:“关汉卿”

作者田汉,话剧,1958年创作,1958年首次发表于《剧本》,同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剧本以《窦娥冤》的创作和表演为线索,发展矛盾,塑造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高度来看,都堪称戏剧创作中的瑰宝,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多幕剧。

9、简答: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注重意境。 他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发现诗意,并诗意地表达出来。 他善于着眼大局、写小事,把握一个人一件事,产生联想和想象,融大而不融小、融远而不融近。 他具有诗意的视角和诗意的能力。

(二)注重诗歌意境的营造。 杨朔的散文注重诗歌意境的营造。 他的散文常常运用诗意隐喻来抒发志向,借景抒发情感,从而营造诗意隐喻的境界。 如《雪浪》等。

(3)注重艺术结构。 他一般采用园林式结构,曲径通幽,并“章末宣志”。 云雾中峰回路转,细致细腻,引人入胜。 他还善于运用虚实、隐匿、疏密、圆周、松弛等艺术辩证法,在各种材料上进行剪裁、缝制、布局、组织文章的波浪。

(4)缺点:千篇一律,常显斧凿痕迹,失去自然美感。

10、简答: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1)知识、兴趣、哲学的有机结合。 (2)行散神举结合。 (3)有趣、幽默。 (4)语言流畅、简洁、生动。

标签:  剧本 抒情 名词 京剧 斗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