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散文 (文学2)周阅:夜幕的深沉而愈发明亮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4-26 阅读(31)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讲座(文学二)第四讲: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日本的散文_日本散文诗_散文日本亲都岚山

周悦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演讲人简介:周悦,博士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副主编。 专业方向为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日本汉学。 主要专着有《川端康成文学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日文化交流》等。 参与编撰《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论文》《文摘》和《中日文化交流年鉴》等。 在中日出版(合着)《比较文学实用教程》等教材6部;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以及《被子》、《最后的回忆》等,翻译多部作品。

第四讲:川端康成文学之美(音频)→【请点击这里】

1914年初夏,日本大阪府淀川河畔一座阴湿的农舍里,一位瘦弱的老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 老人身边,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摊开稿纸,写下了一本充满悲伤的日记。 谁也没想到,半个世纪后,这个男孩成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就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一个不到七个月大的早产儿。 他一岁时失去了父亲,两岁时失去了母亲,七岁时失去了祖母。 从此,这个孤独的男孩和他近乎失明的爷爷一起度过了八年的时光。 每当黄昏降临,年轻的川端就会坐在祖父对面,隔着油灯,一言不发。 古老的菜籽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不再让祖父感知光明与黑暗,却促使川端充盈着他孱弱的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去感知和触摸这个世界。 他对色彩、光和声音的敏感,对美的发现,对艺术的想象,就像豆子般的灯芯,随着夜的深沉而变得更加明亮。

午夜时分,川端守在祖父的床前,看着他的生命渐渐消逝。 他拖着昏昏欲睡的身体去收集尿液。 他的祖父因排尿困难而痛苦地尖叫。 终于,川端听到小便池底部传来“山谷清泉流淌”的声音。 这是一个十四岁孩子在痛苦和无助中写下的文字,已经暗示了日后川端文学的精髓。十几年后,川端出版了小说《十六岁的日记》。 -岁”以此为基础。

川端康成在他的名篇《美的存在与发现》中有一段话:

优雅意味着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发现的美,创造可感受的美。 确实,最重要的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环境”,即自然环境的真实面貌。 或许,这就是美神的奖励吧。 (注1)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川端康成对美的追求以及川端文学中“美”的来源。 川端康成是一位得到“美神赏赐”的作家。 他自己曾说过:“在小说家中,我大概最喜欢写风景和季节。” (注2)可见,自然之美是川端文学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植物、每一种事物都可以成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描绘对象。 例如,《古都》的开篇描述了小紫兰花(二月兰花):“千惠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兰花正在开花。”有两种紫花地草,一种是紫兰花。老枫树的树干上面和下面各有一个,相距约一英尺。 为什么千惠子看到地上的紫色花朵会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感伤? 显然,川端康成利用自然的进化来暗示人物的命运。 两朵寄生花反映了一对近在咫尺却互不相识的双胞胎姐妹的生活。

《雪国》多次详细地描述了垂死的秋虫:它们似乎紧贴着纱窗,无力的翅膀在秋风中扑腾,抽搐的腿、脚和触手拼命地挣扎。 秋虫的挣扎,是艺妓驹子内心深处感性与理性、渴望与绝望的斗争。

再比如《舞动公主》中反复出现的小白鲤。 它孤零零地呆在护城河的浑浊角落里,旁边飘着落叶。 女主角波子总是在白鲤鱼身上看到自己,感觉它们都是孤独、悲伤、无助的。 白鲤鱼的美丽与柔弱与恶劣肮脏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波子对白鲤鱼的担心,反映了她自己对爱情、婚姻和事业的不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对自然的描写并不总是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长河落日、花前月色的美景,而往往是不易被注意到的微妙而特殊的物体。 如小说《湖》中的黑色湖水、满月时的山声、《山声》中湿润无风的夜晚、微小说《比利》中四个台球静静滚动的对称美《桌子》、散文《美的存在与发现》中玻璃上的闪光等等。大自然的美日复一日地静静存在,并不为所有人所知,但在川端看来,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无与伦比的。 孤独村庄的黄昏天空,被水浸湿的古董陶瓷,花瓣上的水滴,一片片飘落的枯叶,是苏醒的美丽。

传统之美是川端文学魅力的又一重要源泉。 川端康成的作品总是充满各种传统元素。 比如《千羽鹤》中,川端康成精心布置的一对红釉、黑釉茶碗相继出现。 这些古老的茶碗自桃山时代以来一直在流通,多次易主,并传承了几个世纪。 许多茶艺大师都珍视它并传承下来。 如今,他们维系着小说中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串联着他们的生与死、悲欢离合的命运,蕴含着病态与悲伤的美。 有趣的是,川端康成在许多不同的作品中都写到了茶杯。 与此相关的还有和服、腰带、包袱皮、枯山水等传统图像。 此外,时代祭、祗园祭、葵祭等传统节日以及神社、能乐、三味线、俳句、青绘等也频繁出现在川端文学中。

川端康成美学思想的基础是日本传统的哀悼、优雅和神秘。 其中,中世纪的神秘美学是形成川端文学暧昧特征的根源之一。 戏剧大师世阿弥在《美丽的花》等一系列作品和大量能乐作品中力求追求神秘的品味和境界。 幽玄符合大和人朴素、优雅、自然回归的深层心理气质,从感官美发展到精神内在美——空(さび)。 川端康成的气质和性格让他非常容易接受这种神秘而空洞的审美。 反思自己的文学观,川端康成认为:“文学中的美丽怜悯大多是神秘的,而女孩子就是从这种神​​秘的感觉中培养出悲伤的感情的。” (注3)因此,他的文学有一种独特的超然虚幻之美,一种朦胧而又充满缠绵的美。

事实上,日本本土的空性观念与传入的禅宗思想高度一致,尤其是“空”、“无”等观念。 川端康成也是一位深受佛教影响的日本作家。 他晚年写的《睡美人》,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如何抓住最后一丝希望去寻找快乐。 事实上,它揭示了一个被世俗烦恼困扰的灵魂如何寻求净化和救赎。 诡异的剧情背后,却暗藏玄机。 佛教的主题是救赎。

川端康成将佛教的轮回视为阐明宇宙奥秘的唯一钥匙,也是人类最美的思想之一。 因此,他并不把死亡视为终点,而是起点。 早年创作的《抒情歌》采用了与死者心灵对话的形式,以被遗弃的女人的语气表达了对已故爱人的深切爱意。 作品中,作为生者的“我”和作为死者的“你”超越了时间、空间和生死的界限,确认了他们相爱的证据。

川端康成从美学的角度看待死亡,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表现。 艺术的终极是死亡。 《雪国》中的树叶典型地表达了这种空虚和死亡的美。 树叶首先出现的是一种“悲伤的声音”,“似乎在向远方呼唤”,“在雪夜里久久回响”。 然后,黄昏的车窗上倒映着叶子的一只眼睛。 小说中这样描述:“一束冷光从远处投射过来,隐约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让叶子在玻璃上倒映出了一个透明的人。 声音和图像都不是实体,它们都是虚幻的。 这样,冰雪黄昏中出现的树叶就变成了冰冷虚幻的影像,仿佛来自世界的另一边。 小说的最后,叶子倒在火里,“火光摇曳在叶子苍白的脸上”,她最终回到了彼岸的虚幻世界。

川端康成曾在《日本文学的传统》中指出:“我们的文学随着西方文学的潮流而流动,日本文学的传统是一条看不见的河床”。 (注4)他也处于传统的潜在河床上。 ,毕生致力于建设自己的文学艺术。

艺术美是川端文学美的第三个重要方面。 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其纪念文章《巨星的陨落》中这样评价川端康成先生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先生对艺术作品的兴趣非同寻常……他涉足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例如文人画、林巴、佛像、古陶、茶具、水墨,甚至还有外国作家的作品,种类繁多,令人惊叹。” (注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川端康成将《源氏物语》作为枕边书保存。 在艺术与战争的冲突中,他试图借助文学和艺术来忘记战争。 战败临近,川端依靠古代艺术品逃脱了困境。 他说:“当我去查看准备撤离的物品时,我看到了许多宝藏,包括宗达(注6)、光琳(注7)、干山的作品(注8)、高野桐(注9)还有石山桐(注10)……我已经完全忘记了最近的情况。” (注11)川端康成有一本干山的《梅花》集,他已经习惯了。 把它挂起来,在新年期间享用。 他的小说《雪》开头是:“每逢正月,我习惯在龛内悬挂干山画的梅花”。 主角“我”想:“这幅画似乎有永恒的生命,我根本没有考虑这幅画的价值,而是被这幅画的永恒之美所吸引。” (注12)这其实是川端康成内心的真实写照,川端康成曾说过,当他81岁的时候看着干山画的素描《杉树图》时,他想写点什么(注13)。 “在办公桌上放置一些小艺术品来维持自己整夜工作的状态。”(注14)

1949年11月,川端康成参观完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后,前往京都,闲逛了井户茶碗、丹波瓷器、破竹简上的墨迹。 这一举动一度引起了人们的讨论,但川端康成认为这并不矛盾。 他想通过欣赏古都风光和古代艺术来浇灭悲伤,抚慰受伤的心灵。 (注15)

川端康成对书法非常着迷。 他视平安朝的“三笔”(注16)和“三迹”(注17)为至高书法。 后来流行起来的假名草书甚至被川端康成称为“日本美的巅峰”。 。 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描绘了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及其作品,如《美丽与悲伤》中画家音子和她的“婴儿升天”图,以及散文《纯音》宫城道夫中盲人的音乐、《雪国》中三味线的声音、跌宕起伏的赛球曲等。又如,短篇小说《落叶》以日本著名画家菱田春草的名画作为开头。明治时代,并介绍剧情; 在“住吉三部曲”的《逆桥》中,整个故事中几乎随处可见画家、书法家和各种艺术作品的名字。

川端康成之所以能与画家、雕塑家、书法家、音乐家产生共鸣,是因为文学、艺术、音乐都是作为艺术而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也成为川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分。 同时,艺术之美与传统之美、自然之美相联系。

纵观川端康成的创作历程,从青年时期追求西方新思潮,到中年回归传统,再到晚年融合东西方文化,他的文学融合了民族审美习惯、日本文化传统、西方的表现手法和中国艺术的精髓。 川端文学中的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艺术之美,是吸引和打动无数读者、影响后世的关键。 他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不朽的美》、《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的展示》等一系列散文随笔,向世界:与美的相遇是文学,也是生活。 。

笔记:

1.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维曲译为《川端康成文集:美的存在与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239.

2.川端康成《散文家的季节》,叶维渠译《川端康成散文·下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3. 川端康成《给父母的信》,叶维曲主编,载《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315.

4、《东京朝日新闻》昭和7月11日,引自长谷川和泉着、孟庆书译的《川端康成》,时代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427.

5、东山魁一《听泉·巨星陨落》,唐月梅《美丽情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6、宗达,又名俵屋宗达,生卒年月不详,年代为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 他是江户时代的画家,擅长画屏风、扇子等。

7、光林,又名绪方光林(1658-1716),江户时代著名画家,创立了装饰性的“林派”绘画风格。

8. 绪方岩山(1663-1743),是光琳的弟弟,陶艺家,也是画家。

9、《高野桐》是11世纪至12世纪日本假名书法的代表作。 它是《古人和歌集》的复制品,风格连续、流畅。

10、《石山切》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的书法杰作。 它是由藤原贞信用墨水写在彩纸上的。

11、1945年3月8日川端康成给三岛由纪夫(当时的真名是平冈希希)的信,见《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的通信信》,《新潮社》,1997年,第9页。

12.川端康成《雪》,《川端康成全集》第22卷,新潮社11(1999),P.165-166。

13、川端康成《月光门·赏月》,叶维曲译为《川端康成散文·上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257.

14. 川端康成《天子》,《川端康成全集》第23卷,新潮社11(1999),第14页。 566.

15. 参见川端康成《一影自明》,叶维曲主编,《川端康成文集一影自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190.

16. 指嵯峨天皇、橘一诚、空海弘法大师。

17. 指小野道风、藤原纱织、藤原幸成。

日本的散文_散文日本亲都岚山_日本散文诗

标签:  文学 川端康成 优美散文 散文 艺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