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关改诗的定夺是修改出来的

xzdxmynet 发布于 2024-04-25 阅读(34)

文章不厌其烦修改,诗则需深思熟虑。

——好诗是经过修改而成的

作者☆孙民穗

和其他事情一样,写诗、作词甚至作曲,很少能一气呵成、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正如设计建筑的图纸需要反复修改一样,工作方案也必须不断完善,即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通过不断改进而逐渐成熟的。 古人修改诗歌的例子值得借鉴。

在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人关于变诗的趣谈。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考试”的典故。 据后蜀何光远所著的《鉴戒录贾谊志》记载,道先到京师。 有一天,我骑着驴,看到一句话:“鸟栖池边树,和尚月下敲门。” 他也想用“推”字,但还没想好如何提炼。 当时,韩愈的权京兆尹,战车和骑手刚刚出来,岛屿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第三节,姿态还没有结束。 俄罗斯左右支援尹谦。 在他收到的诗中,“推”或“敲”这个词尚未确定。 他的思绪飘忽不定,不知道该如何避免。 韩直策马良久,对小岛说道:“‘敲’字好。” 然后他们带着缰绳回来,一起讨论诗歌。 他们呆了很多天,因为他们是岛上平民的朋友。

翻译成白话,就是唐代诗人贾岛到京城应试的意思。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得到了“鸟儿宿池边树,和尚敲月下门”的句子,但他不懂“敲”字。在诗的第二句中。 它仍然是“推”,我现在不确定。 骑在驴背上再三思索,撞上了景昭仪和韩愈的仪仗队。 他被侍卫护送到韩宇面前。 贾岛向韩愈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韩愈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帮贾岛做了决定。 韩愈想了想,说还是用“敲”字比较好。 因为现在是晚上,不知道家里有没有人? 直接推门是不符合常识的,所以还是用“敲”字比较好。 就这样,两人真正成为了朋友。 后来,人们用“深思熟虑”来形容思考文字、反复思考的过程。 它不仅用于诗歌创作,还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句推敲的例子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_推敲诗句,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北宋王安石的歌曲《泊瓜州》的绝句。 据说,王安石当上宰相后,一年春天,从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返金陵。 路过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隔河到达瓜州时已是傍晚。 举目望去,青山若隐若现,江水滔滔,春风绿野,天上一轮明月。 他突然心潮澎湃,受到启发,写下了《登瓜州》诗:

京口瓜州一水之隔,中山仅隔数山。 春风又吹到了长江南岸。 明月何时再照耀我?

诗完成后,我觉得“到”字太生硬,缺乏诗意,就改成了“过”。 王安石反复背诵后,仍觉得不妥,遂改成“入”、“人”等词。 这样的修改已经进行了十几次,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终于,我灵机一动,“绿色”二字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我觉得这个词可以用,于是就变成了“江南岸春风又绿”。 王安石精益求精的作风,历来被后人奉为词句慎重的典范,千百年来为人称道。 还有杜甫所说的“言不惊则死”,据说白居易把诗稿读给乡下的一位老妇人听,让她判断,然后提炼修改。 。 古人严谨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风范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再举一个“一字大师”的例子。 相传五代著名诗僧齐寂,在大雪一夜的早晨,在墙角发现了几朵梅花。 他立即写了一首《早梅花》诗:

万千树木因严寒即将折断,但孤根却温暖而孤独。 前村积雪深,昨夜几枝花开。 风带走芬芳,鸟儿来赏美景。 明年,不出所料,迎春黛将首先发布。

他写完后,觉得很满意,就拿给诗友郑谷欣赏。 郑谷读完之后,觉得“几枝”不足以解释“灶”字。 把“几”字改成“一”字比较合适。 齐翼听后也是很是称赞。 他还说:“干得好,干得好。” 他被称为“一字大师”。 从此,人们就广为流传,改一个字的人就被称为“一字大师”。

推敲诗句,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_诗句推敲的例子

那么,北宋范仲淹任浙江桐庐刺史时,《颜先生祠堂志》中有一段话:“范仲淹来镇守江山,先买殿堂,祭祀颜,遂复归后四家,以祀祠堂,又歌曰:“云青水阔。 山高水长。”意思是我在这个州任职后,开始修建祠堂以纪念我的丈夫,并免除我丈夫的四项职责。家族的子孙负责。其诗友李泰伯读后,写下四句:“云山、江水二字,内容甚宏大,用词甚雅。 ,而下一个“德”好像局促,要不换个“丰”呢? 范仲淹读完又叹了口气,味道确实很不一样。 认为“风”能传千里、流传千古,他称好友李泰伯为“一字师”。

大家熟悉的毛泽东称罗元振教授为“一字大师”。 1952年元旦,罗元振教授将毛泽东《长征》中的“波”改为“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水”。 因为上句“五脊曲细波”中有一个“波”,这样就避免了重复。 毛泽东欣然接受了罗元珍的建议,并于同年1月12日写了回信表示感谢。 于是,就改成了后来大家看到的《金沙水排云崖暖》。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元齿蜡像”初稿被写为“元齿蜡像”。 诗人臧克家见状,建议将“蜡像”二字改为“蜡像”。 既然前面有一条“银蛇”,那么后面的“蜡像”就更合适了。 虽然只是移动了部首,但却增加了形象。 毛泽东欣然采纳,于是臧克家就成了毛泽东的“半字老师”。

以上是例子。 也就是说,无论是著名艺术家还是伟人,他的作品中都可能存在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 只有虚心求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毛泽东历来主张“诗要修”,“不但自己修,而且别人也修”。 好诗和好文章一样,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精心打磨而成的。

改诗时如果不懂事,往往会适得其反,闹出笑话。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 相传他在修改别人的诗时曾犯过错误。

据说,当时南方有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月在天上狂吠,黄狗卧在花心里”。 王安石看了后,觉得很好笑。 我不知道这个“明月”怎么称呼? “黄狗”怎能卧在花心里? 于是他拿起笔,把两句改成了:“明月照天,黄狗卧花荫”。 这样看来,他觉得这个改变很好,也很合理。 但作者读完后表示,他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他不了解那个地方的情况。 原来,作者的家乡有一种鸟。 当地人称它为“明月”,它的歌声清脆悦耳。 还有一种昆虫,当地人称之为“黄狗”,经常在花丛中的草丛中飞来飞去。 王安石自然不明白这些现象,所以开了个玩笑。 看来只有注重调查研究,才能避免犯错误。 当然,这不能归咎于王安石。 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注明。 按照一般理解,王安石的修改自然是正确的。 谁能想到那种方言?

这里顺便举几个“剥皮诗”的例子。 剥皮诗通常是在前代比较著名的诗的基础上,颠倒、删除、增加或改变几个词,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 他们用过去来讽刺现在,并把它变成另一种意义。 由于它植根于名篇本体,所以很容易被人们背诵。 并且由于其游戏性,常常以开玩笑为主要成分,充满了乐趣。 例如,有一个传说,有两位喜欢作诗的文人认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诗不够简洁。 不如把每句前面的两个字删掉,就成了“清明雨大,行人欲死”。 “餐厅在哪里?杏花村吧。” 可见这部优秀的作品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

更有趣的是,我们一些老陕西人把这首诗改成了陕西方言。 用方言读起来很有趣。 可见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句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广阔和迷人:【清明时节雨很大,路上的行人都被石塔浸湿了。 我问餐厅是不是在阿达,牧童说在乌达。 】

推敲诗句,_诗句推敲的例子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

还有古人认为的人生四大利益。 每句话前面加两个字,改为“

和尚洞房花烛夜,老人正在金榜上点名。 千年旱遇露,千里异地遇故人。 ”这是一个有趣的轶事,很好笑。想想“和尚”和“老头”,他们不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吗!

其实,所谓“剥皮诗”也应该是一种变体诗,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主要目的是讲一下修改诗歌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纠正需要修改的地方,以达到更大的提高。

唐代诗人的名言,如“念一字,捻数茎须”; “三年得二句,一诵落泪”; “言不惊则死”,都是写诗的最高追求。 领域。 花朵的美丽,花园的精致,经历了许多艰辛的成长过程! 诚然,古人在诗歌创作上花费了太多的心血,才达到我国诗坛的巅峰,成为流传后世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因此,古人在修饰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以上皆是前人改诗的轶事。 在当今的创作实践中,网络上的众多文学论坛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 很多人在这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现在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理解,不妨回顾一下我所经历过的创作经历,和大家交流一下。 每次创作完成后,都必须进行修改。 此次修改大致分三种情况:

一是你对自己写的内容不满意。 你可能会感到不满,但你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一时无法决定,证明我开始写的东西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 遇到这种情况,正如《随缘诗话》中提到的,可以先把它收起来一段时间,通过思想重新处理。 有了灵感之后,你就会具体考虑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一旦你有了灵感,就做出更多的改变。 每次写完为什么不赶紧发出去呢? 这是事实。 还是需要在大脑中酝酿,才能达到满足感。

二是对自己的事情没有把握,不能说自己写的诗好不好。 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也可以向别人请教。 在别人的指导下,突破个人思维圈子的限制,将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比如我上次去泾阳采诗时,一位诗友写了一首绝句,但现在我已经记不起原诗了。 他当时似乎不太确定,让我看一下。 读完后,我觉得他的思维有限,请他从另一个角度来写。 本来记得标题大概只有“龙泉粮仓”,所以就改标题为“龙泉探访汉代古粮仓”。 这样,诗里就省下了很多话:蜿蜒的隧道如迷宫,静谧的小路长短不一。 曾经我们屯兵储国运,现在我能体会到它的威严了。

他说他怎么没想到呢? 他的想法是直接从个人感受来写,没有任何修饰或夸张。 据说他的思想太局限了。 所以当你感到不确定时,可以尝试改变角度或方向,看看效果。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诗句。 湘菱第一次写的诗拿给黛玉看。 黛玉说,全诗没有抒发真情,没有新意。 诗中所用的“桂”、“玉镜”、“冰盘”等词已经过时了。 黛玉说她“被他拴住了”,就是无法挣脱前辈的圈子。 后来香菱的第二首诗有了一些进展。 她能用“花香”、“淡霜”等比喻,用“人迹”、“离帘”等场景来衬托她的诗。 她渐渐放松了手脚。 这意味着你必须放开心灵,不被眼前的景象所束缚,才能写出诗的意境。

三是你对自己的东西很满意,但别人不认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 只要确认无误就可以了。 但和别人交流后,还是有一些我没想到的事情。 就像上面第一个“一字高手”的例子,作者当时觉得还不错,但别人看的时候,还是能看出问题。 因此,需要相互沟通来弥补理解的不足。

推敲诗句,_诗句推敲的例子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

​ 当然,无论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别人的作品,在修改的时候,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个别词的修改,二是整个句子的修改,三是全诗的修改。

对于第一种情况,只要改几个字,就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比如“春风吹绿江南岸”,如果只换一个“绿”字,效果就会不一样。 《一字主》的故事,就是把“昨夜几枝花开”改为“昨夜一枝花开”。 还改了一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受后人好评。

二是改变整个句子。 如果某些句子的节奏或者句子中的措辞有问题,就需要更换或者修改。 例如,我在编辑会员提交的稿件时,写了一首绝句《敬巴关镇苗族姑娘》,诗是这样的:汉中镇八苗乡之旅,帅哥美女非常热情。 贵州不用远行,美食小吃也有特色。

读完这首诗,我觉得应该用新韵,有几处需要改变。 还有格律问题,比如“妙香行”、三平尾。 “帅哥美女”该改了。 “千静”、“静”是斜声,这里既是韵又是平声。 “美食小吃”等,如果新韵是“食”,“吃”都是平音。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调整。 于是在心甘情愿的基础上,我根据新的发音做了一些重新思考,于是就变成了:故乡汉中苗寨之旅,美女帅哥好热情。 街头小吃太有特色了,不用远道贵州。

“美女帅哥”稍作调整,“美食”改为“街头面条”。 “吃”在新韵中声调平。 最后一句也被改成了“为什么要远行到贵州”,改成“为什么要远行去贵州赏风”。这样,在保留意志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节奏感、层次感。且结构合理,表现出人们的热情和小吃的特色,从而表达诗中的意境。

三是改变整首诗,整首诗的意境,或者文字不够恰当。 诗歌要的是最合适的文字,而不是追求华丽的文字。 这是《和和诗修改》中的一个例子。 标题是《偶尔清晨到黄茅岗》。 原诗是:皇子上巫山,百姓应如此。 黄草自得其乐,蓝眼却是朦胧的。 当你拍手时谁会笑? 当你听到禅宗的时候,这个地方是空的。 浮生千载,却世人同情。

何和先生读完原著后写道:此法写起来容易,典故多。 “材质”二字虽好,但与“原创”二字对比,最终感觉欠缺做工。 《万年》诗意稍差一些。 “但是”太确定了。 几千年过去了,或许不知道世间的情感是否一样。 前两句过于直白,缺乏诗意。 最好将第一句、第二句和最后一句改为假设性问题。 所以尝试将其改成如下:皇帝知道该往哪里走,谁该走这个趋势。 黄毛本来还心满意足,但蓝眸却渐渐变得朦胧起来。 拍手就笑,听禅就觉遍地空。 经过数千年的浮生,世界还会一样吗?

顺便说一下,何和先生是当代诗歌大师。 他经常在《中国诗歌》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修改后的诗歌文章。 另有专着《和和诗修》。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事实上,修改的过程也是一个改进的过程。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一个启蒙、提升、磨练的过程。 对于第一种情况,需要仔细修改。 如果你一时解决不了,你可以暂时搁置它,直到获得新的灵感。 对于第二种情况,除了自己修改之外,还可以请教别人,进行咨询,或者在讨论中了解自己。 对于第三种情况,你需要仔细检查、反复思考。 最好让别人明确指出缺点。 在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每次都要进行修改。 只有在修改中才能找到不足,才能在思想认识和创作水平上实现飞跃,升华创作境界。

推敲诗句,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_诗句推敲的例子

清代袁牧在《随园诗谈》中说,变诗难成诗。 为什么是这样? 这是因为写诗是情感的事情,是由灵感产生的,所以一口气写出一首诗是很容易的。 不过,修改诗时的兴奋和灵感已经过去了,大局已定。 我只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好,需要重新审视。 这次检讨是为了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和修改。 有时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或者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被发现。 《随园诗谈》在“诗难”一章中引用唐子熙的话说:“诗初写之时,无处可放,故留之。明日读时,即是”。满是瑕疵,所以我读了几天,瑕疵又出现了,我才敢给别人看。” ,如果找不到毛病,我就把它搁置一天。 当我再读的时候,我会觉得它充满了缺陷,需要反复修改。 这样修改后,我保留了几天,又看了一遍,发现还有一些瑕疵,还需要修改。 这样修改了三四次,我才敢拿给别人看。 我意识到写一首好诗并不容易。

那么,所有的诗都需要这样无休止地修改吗? 当然不是。 我们讲修诗,就是说达到一定的水平、一定的境界,好了就停下来。 《随园诗谈》云:“诗必须正确,不可修改太多。不改则心散乱,改多则心窒。” 这就是说,诗写完之后,如果不认真修改,那就是心浮气躁的表现。 如果改变太多,就会变得令人窒息,失去原来的乐趣。 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恰到好处。 “窒息”是指抑制、阻止排气,或被障碍物阻挡。 其实,无论是“机器窒息”还是“堵塞”,如果改变到一定程度,就应该趁早停止,也能达到基本满意的效果。

白居易在《金针诗》的“诗四练”中说:“一曰精句;二曰精字;三曰精义;四曰精格。精句不精字不如精义,宋代范文不以为然。 ”:世间所谓的乐天《金针集》,虽然很肤浅,但也有可取之处。“炼句不如炼意。”文学上不能这样说。另一句话说: “精言不如精句”,提出“精言不如精句”、“精句不如精义”。古人对于创造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这里,我们还可以看看《随园诗谈》中关于“诗在骨而不在框”的说法。 原文是:杨成斋曰:“才气低下的人,总爱讲风格,却不懂幽默。为什么呢?风格是空架子,有语气就容易描述;幽默是关于灵性,这是天才无法做到的。” 于慎很喜欢他的话语。 需要注意的是,有音律就会有节奏,而节奏不在音律之外。 《三百章》多是人们思念妻子,抒发感情; 谁对此负责? 法律是谁? 现在当我们谈论风格时,我们能超越它的范围吗? 匡皋、于的歌与《三百章》不同; “国风之风”不同于“雅”、“颂”:风如何能确定? 徐浑云:“吟诗如化仙骨,骨中无诗,勿吟。” 诗骨里格格不入。 清代袁牧《随园诗》中的这段话,展现了写诗的要旨,观点十分新颖。 突出“诗在骨而不在格”,即不受格律的限制,已获得诗歌界的共识。 事实上,这种观点由来已久。 比如唐代诗人崔浩写的《黄鹤楼》诗的首联和颌联,就没有跟上节奏,得到了包括李白在内的认可。 这是一个例子。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黛玉的观点是,如果有奇怪的句子,即使是真理和真理也会错,这是一个真理。

诗句推敲的例子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_推敲诗句,

当然,写格律诗必须遵守格律,这是应该的。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韵律》中,用棋局来比喻:“棋不能废规则,诗不能废节奏”。 他还说:“作家恐怕越勇敢,就越要戴上枷锁。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会感受到枷锁的束缚,只有不会写诗的人才会感受到节奏的束缚。”对于不会写诗的人来说,节奏是表达的障碍。” 闻一多先生的观点不能不令人耳目一新。 特别是格律诗经过许多人的艰苦探索,已经达到了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其节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因此,创作格律诗时,不可轻易“破规”。 经过许多人、几代古代先贤的探索,才形成了这些体现汉字特点的字体。 怎么能允许它们被改变呢? 中国诗词学会倡导的“守正创新、求正包容”的原则,仍然是在节奏的框架内,创新、走向巅峰才是正路,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说到修改诗,有的为自己的作品修改,有的为别人的作品修改。 我自己修改的诗很容易掌握,可以适当衡量。 如果你想给别人改得好,掌握它并不容易。 这就需要首先理解原作的主题,并且在尊重原作原则的同时,尽量将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创作出更好的句子。 如果做得好,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会适得其反。 有一次,我在编辑稿子的时候,因为不太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就修改了几句话。 结果改得不好,作者自然也不满意。 所以,以后审稿子的时候,我都会非常重视,特别仔细。 我必须首先了解作品的目的和所使用的典故,以避免再犯错误。 修改诗歌时,一定要谨慎,才能体现修改的水平,切忌成为适得其反的笑话。

这里,补充一些。 其实不光是诗歌,词曲都一样,甚至还有新诗、散文。 都是同一个原理。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大家都能理解。

文章不厌其烦修改,诗则需深思熟虑。 在当今浮躁之情愈发明显、拜金主义抬头的世界里,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诗篇,写出好诗好文,就必须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不厌其烦地打磨和打磨。反复修改。 能耐得住寂寞。 能独处,功夫在于磨炼,境界在于月累。 据说,Cao Xueqin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并将其删除了五次,使“梦想着红色豪宅”成为不朽的杰作。 这都是真的。 如果您给出一些东西,您将获得一些回报,Tiancheng不会欺骗您。

2023 年 8 月 1 日

诗句推敲的例子_推敲诗句,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

♥♥♥♥♥♥♥♥♥

关于作者:

Sun Minsui(屏幕名称Suihexian)来自Shaanxi省西安市。 长诗人。 他目前是Shaanxi省文学评论家协会和省级散文学会的成员,中国诗歌学会的成员和“中国诗歌与福”学会,中国诗歌和富富作家协会的执行主任, Shaanxi省,西安市和贝林地区作家协会,以及“ Shaanxi Poetry”的副编辑。 。

推敲诗句,_诗句推敲的例子_诗句推敲处夜程胜昼程

♥♥♥♥♥♥♥♥♥

标签:  诗词 一字 古人 效果 灵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